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熹早年曾热衷于佛学。但是,无论在朱熹的文集、语录还是各家记载中,都很难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材料。最近,我们从《续藏经》中发现了朱熹关于佛学的两篇佚文,为研究朱喜早期思想和事迹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0月27-28日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教育伦理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世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代表以及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教  相似文献   
13.
写作思维原理的揭示,给写作和作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一事实再次证明:科学原理的揭示带给行为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认为,写作思维原理所揭示的也有人们普遍的思维原理,于是企图以写作思维原理为借鉴揭示出各科学习的一般思维原理、路径、技术,并以此拯救奄奄一息的普通教育。作者坚信,学习思维原理能把教学中的黑胡同照得明明白白,人类教学新纪元的黎明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4.
邓晓芒 《哲学分析》2023,(6):37-57+190-191
胡塞尔把逻辑判断的起源追溯到前谓词直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带给逻辑判断形式以生命活力,突破了传统逻辑的那种僵化的理解,打破了西方两千余年占统治地位的实体主义的逻辑偏见,为原始思维、神话思维、艺术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逻辑空间。然而,他出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偏见,试图把一切诗性话语全部塞入“纯粹逻辑”的先验框架之中,以建立一门无所不包的“严格科学的哲学”,这就把逻辑形式的真正起源屏蔽掉了。在他那里,没有什么逻辑判断的起源,只有逻辑判断的前谓词阶段和谓词阶段所构成的“谱系”,因此语言、经验直观、诗归根结底也是逻辑,逻各斯的非逻辑含义被遮蔽了,活的隐喻被闷死了。纯粹逻辑是从语言中发展出来的,在隐喻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逻辑要素,而是诗性要素,语言起源于诗,而不是起源于逻辑。胡塞尔架空语言,一心要把非逻辑的东西都归于逻辑,无法真正解决逻辑的起源问题。但他提出的逻辑谱系学所暗示的恰好是:逻辑最初是语言中的非逻辑因素由于其自否定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管子》"人与天调"的生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子·水地》等篇章,阐述了人类应合理地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常态,它们忠实地记载了管仲及其学派在倡导农业生产中所表现出的环境与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王晶 《孔子研究》2021,(2):149-156
"勇"作为一种道德内驱力,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有提撕作用.孟子区分了大勇与小勇:小勇是驱动性作用,聚焦于外在目标,体现于生理、情绪的变化,着眼于个体实践行为的展开,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加以调整;大勇是保护性作用,聚焦于内在目标,采取理性、道德的特殊形式,着眼于高尚的品格和人性的完善,是道德主体战胜困难、臻于理想人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圣经研究在启蒙运动中完成一次重要的转变,主导这次转变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以自然为核心,构建了从形而上学基础到经典文本理解之间的整体框架,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这一整体框架统一原则。这一自然必然性原则为经典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基础,使得经典从神圣启示呈现为错误百出的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经典的理解条件从虔诚的心灵转变为人自身的分析能力,把经典视作人类历史分析的对象。斯宾诺莎所主导的这些转变为现代西方圣经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  相似文献   
19.
墨家以“染丝”作类比,将人性区分为本原之性和所染之性。本原之性内含可善可恶的潜质;所染之性受外部环境影响,彰显不同的善恶行为。基于“利”这一善恶的判断标准,墨家指出“仁者寡”“人异义”“不相爱”和“自利”四种人性之消极面向,并主张建构一个以“天之性”为根本的相爱相利的共同体,从而指引人心人性向善去恶。但墨家人性学说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由“以利言性”的外在实践逐渐转向“以义治性”的内在实践工夫,即人以“观”之工夫,感通于“天”,使“天之义”内化于人心,并通过“克己”的修养工夫,外化为一种相互的善意。  相似文献   
20.
行特 《法音》2007,(9):48-50
传印法师所著《印度学讲义》、《四分戒本述义》,一直作为中国佛学院的教材在使用。除此之外,他的《〈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记》、《〈净土决疑论〉讲记》和《日本净土宗》等著作也为一届又一届的学僧们所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