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灵岩山寺位于苏州西南十五公里,地处太湖之滨。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我们乘车来到山脚下,抬头远眺灵岩山,山雾迷漫,虚无飘渺,佛塔梵宫隐约可见,正是“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我们沿石径冒雨登山。山多怪石苍林,其中一巨石龟,延颈远望,名“望佛来”。行至山腰,路旁一亭,上有碑刻,一看竟是赵朴老题灵岩山寺诗,诗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赵朴老诗中“梵呗”二字虽然是借喻佛教事业。  相似文献   
192.
陈淳易学绍承朱熹,他申明"四圣三贤"的易道渊源论,强化了朱子学派的道统地位;他的"太极"观融浑理气,可视为朱熹理气观的一种发展;在治易上,他强调象数、义理不可二分,并对朱熹易学的传播作出贡献;出于对朱熹的崇敬,他认为易学至朱熹已发挥"无余蕴",这一点则显得较为保守。朱彝尊将陈淳列为朱熹传《易》弟子是有根据的,而朱熹、陈淳的易学思想亦影响了漳南后学如蔡逢甲、黄道周、何楷等人。  相似文献   
193.
豫东平原的田野、树木、洼地与牛羊,那里的一草一木、庄稼和人,培育了回族作家阿慧的情感,以及她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当她以土地赋予她的语言和思维去书写时,散文成了她的精神生命最直接的呈现形式。阿慧的散文像一粒埋藏在云下面的种子,在天地间自然的生根发芽,因而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充沛的阳光,嗅到泥土的芬芳,触摸到充满感恩的深情。  相似文献   
194.
张姚 《天风》2018,(3):38-38
近年来,很多教会里愈加凸显和嫉妒纷争相左的另一个极端——“内聚”。所谓内聚就是教会内部某些小组、团契、侍奉团队,甚至是整个教会,他们极为抱团,彼此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外人根本无法融入,有意无意产生排他性气场。  相似文献   
195.
陈孝浪  吴新望 《天风》2018,(9):12-13
"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经文:弗4:28;帖前4:11-12这两处经文都要求我们做爱岗敬业的基督徒,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一;是公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礼记·学记》中有记"三年,视敬业乐群……此大学之道也";同时,这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教导,保罗曾说:"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侍奉.  相似文献   
196.
许芳红 《学海》2011,(1):198-204
本文在词学视野下研究陆游诗歌,概括出陆游诗与词存在的三种关系:一是诗境类词境,二是诗句与词句多有如出一辙者,三是翻词意入诗。从中窥探出陆游诗歌中存在的词之信息,并在有关陆游诗歌的评论中,发现陆游诗以晚唐诗为中介而具有的词体因素。同时,本文认为陆游诗所具有的词体特征,也与秦观的影响及陆游本人的情感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7.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198.
孟懿子问孝,孔子答以"无违",那么"无违"所针对的,从逻辑上看只能是父母,因而所谓"无违乎礼"、"不背于理"两说不能成立。"每事须从,无所违逆"的愚孝解读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抵牾,因而亦不可取。"无违"的正确解释当是"不违其志"。在孔子看来,孟懿子如能谨记其父孟僖子的嘱告,实现后者寄予他的学礼有成的期望,便是孝。关于"执鞭之士",持鞭驾车的人和市场守门人两说均不正确,它应是条狼氏的代称,条狼氏即为天子诸侯担任开道警戒任务的低级别官吏。  相似文献   
199.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00.
群己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所关注的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及其制度安排,因此,群己之辩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都有深刻的关系。群己之辩发端于孔子,孔子强调重建礼乐来优化群己关系。但是,汉以来的群己关系由于侧重于强调族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