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82.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83.
从远古殷商以"致敬鬼神"为核心的宗教之礼,到西周以"人文道德"为核心的制度之礼,周公"制礼作乐"是一大关键;从西周以"人文道德"为核心的制度之礼,到东周以"礼缘情而作"为核心的观念之礼,孔子"克己复礼"是一大关键。西周"制礼作乐",实现从天道到人道的转折,直接扭转中国文化走向;东周礼乐思想,实现"礼"的学术化,深刻影响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礼学在先秦即已实现关键性变革,由秦汉迄于清代,皆循其轨而有所发展。秦汉至隋唐礼学之主体特征是体制礼学,宋明时期礼学之主体特征是心性礼学,清代礼学之主体特征是全面整合。  相似文献   
84.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信仰的基本认知范式,也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试从孔子“三畏”入手,通过梳理先秦语境——“巫的传统”、阐释“天人之合”的内在脉络、揭示“圣人形象”的伦理处境,指出孔子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个范畴转换了西周“德性—礼乐”文明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圣人—仁学”的天人模式,但同时也给后人的信仰实践留下了许多模糊的空间。  相似文献   
85.
佛教生态哲学的德性论研究是当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重要趋势,其本身包含多方面内容。心性论是佛教生态德性论的人性论基础,佛教心性染净说对于克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的现代自然主义人性论具有借鉴意义,佛教心性智慧说则能为生态智慧提供人性论基础;佛教"净佛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建立在主体净化身心、度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基础上的;佛教德性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德体系,佛教美德具有丰富的生态环保意蕴。  相似文献   
86.
《孟子》在义理和话语两方面深深影响到戴震的《原善》。戴震将《易传》的“继善成性”与孟子的性善论区别为两个问题,前者是泛论,后者专论人性。受孟子断言“天之生物使之一本”的鼓舞,戴震严厉批评宋儒所谓性分义理、气质两种的学说犯了“二本”的错误。《原善》关于心的论述,关于“仁义礼智圣”和“条理”话语的使用,都鲜明表现出《孟子》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87.
"心性"是刘智著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贯穿于《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之中,并成为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刘智指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暨人类,人类依于"心性"而高出万物,"心性"的保护与其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故清真饮食的种种规定,其重点是为了保养"心性",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三乘"功修等都是为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也是"心性"的社会实践,复归于真主是"心性"之终极目标。"心性"不仅使《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的内在精神融会贯通,也已成为刘智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88.
王驰 《中国道教》2013,(2):41-42
他们来到这一方净土,就是要走上一条超越自我、内外合一的修仙之路。《太霄琅书经》有云:"人行大道,号为道士。"一有向道之念心,即得神仙之感应。道历四千七百一十年(2013),上元佳节甫过,47位年轻人自大江南北汇聚于上海松江东岳庙。他们与道门  相似文献   
89.
本文旨在从哲学史的角度重构刘智在《天方性理》中构建的灵魂理论。根据近来的学术研究,心性问题作为《天方性理》的关键问题逐渐得到学界的接受,这被认为是理解《天方性理》的重要线索。本文将以哲学史传统的"灵魂"问题为切入点来理解刘智谈论的"性",细致地考察《天方性理》的本经卷三及相应的图传,在梳理其中的思想脉络的基础上,重构刘智意图展示的灵魂理论。  相似文献   
90.
禅宗心性学说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心性学说中包含许多心理治疗的思想,对其挖掘与探究有着独特的价值。它的人性假设是人的当下自性是清净、空寂的;其病因理论认为人们的烦恼、苦难都是由于自心的执著导致;其治疗的方法核心是破除我法二执;其治疗的基本程序包括明心见性与修心养性两个阶段;其具体技术是禅定、正念、看话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