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系笔者在为本刊审稿时写给投稿者的一封信。因信中触及了当前《参同契》研究和《参同契》注解的一些问题,拟予刊出,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62.
考察周人的德性伦理结构,可以发现宗教中至上神天与祖先神的分离,在伦理上表现为公德之德与私德之孝的分离,使得周人的德性理论突破了血缘关系的范围,成为天下邦国联盟的公共伦理规范。周人德性伦理的结构从纵向上看,是人的德性与天的德性的合一,即天人合德。从横向上看,是领袖人物的德性与众民百姓的德性的合一:即四方同德。从界限上看,是上下内外的合一,即至善伦理与底线伦理的合一、文德与武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63.
老子是与东夷族群有联系的舜的后代,具有传承华夏族群尧舜禹汤文武爱民立政为目的的、德政文化传统的条件和能力。春秋中晚期周王室王权衰败丧失权威,所以老子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道德经》记载老子崇尚德政的思想主张,但是流露出对时代混乱无能为力的失望。老子是在春秋晚期的秦写出《道德经》,赞赏并且倡导德政,指出德政的举措在于养育人民生活安乐,德政丧失的原因是不爱护民众百姓的生存利益,领导者培养爱护人民的善良高尚的道德才能实行德政,要求品德高尚的领导宽容仁慈厚道不争强好胜,推行德政传统管理国家。  相似文献   
64.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65.
孔孟思想是典型的德性伦理思想,孔孟德性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主要包括恭、宽、信、敏、惠和仁、义、礼、智、信等德目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孔孟德性思想是现代社会融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思想基础,是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自律武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博大民族情怀的心理根基。  相似文献   
66.
戴继诚 《法音》2008,(3):35-38
明万历佛教三大师(憨山德清、云栖祩宏、紫柏真可)中,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弘法护教八年之久,多次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为五台山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难得契机。但他在万历十年(1582)离开五台山后,再也无缘重回故居,清凉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回忆。云栖祩宏大师在万历四年(1576)曾短暂造访五台山,并与憨山有一面之交。但他行色匆匆,未见与五台山其他僧众交往的记载,亦未发现相关诗偈存世。与二大师不同,紫柏真可大师虽然未能像憨山大师那样长期"定居"五台山,  相似文献   
67.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明理 《学海》2008,23(3):5-10
在以物质依赖关系和价值多元为特征的时代,贬抑崇高不可避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魅力弱化的时代背景.当前马克思主义"冷漠症"甚至"污名化"的现象不容低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理论上表现为,它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尺度与人民群众主体尺度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未变决定了它仍然是当今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社会主义国家何时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何时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必导致其失败,这是已经被实践所充分验证了的不争事实.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说是理论上既存的,毋宁说是实践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69.
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是青少年道德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而养成训练则被证明是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生成的有效路径.这是由品德生成的客观规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验教育、实践育人的任务决定的.要切实提高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际效果,德目指标应易记易循,行为准则须明确具体;活动方案设计应贴紧未成年人实际,训练活动要注重可操作性,强化情感体验环节,抓好"小处"、"小事",注意训练活动的持续性和家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巩固养成成果.实践证明,从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入手正是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0.
以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为内容的"两纲八目"德目规范体系言约义丰,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目标和基础.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足当代中国公民最基本的品德要求,吸纳人类道德文明成果,易为未成年人记循等是建构这一体系的依据.二级德目的提炼设计遵循了与优秀传统美德的连接、注重贴紧生活实际、体现社会对未成年人最基本品德要求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