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文睿 《宗教学研究》2000,(1):107-111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的转交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荚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72.
刘芳 《管子学刊》2016,(2):110-112
初生之蚕的名称"蚕蚁"至迟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宋代继续沿用"蚕蚁"的同时,开始用"乌儿""虫少"指称初生之蚕,元代开始用"蚁蚕",明代开始用"蚕花",至清,更有"乌""蜗儿""报头蚁"等名称。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初生之蚕的称谓不断增多,这一流变与我国古代蚕业的历史发展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蚕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73.
《心理学报》2012,(2):285
苗枫林先生苦心钻研20载,历时5年笔耕不辍,从2308部古代兵书和3637次古代战争中发掘出我国古代心战的重要理论和大量的经典战例,完成52万字的鸿篇巨著《中国古代心战》,于2009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公元前30世纪的斧燧之战始,到1842年鸦片战争的镇江之战止,系  相似文献   
874.
泉出函谷。汩沦澄澈,汇纳江瀑。扬清激浊喻世,光昭日月,君民皆瞩。演释天人之际,探穷变今古。道至理,国治身修,唤醒千年梦中瞽。芸芸总被红尘误。妄痴迷、酒畅灯明处。横流物欲难遏,更叵耐、暴销天物。紫气吹拂,无欲慈和俭啬贫素。善若水,滚滚扬波,普润心田澍。  相似文献   
875.
颜钧哲学思想的基调是儒家的。但颜钧在儒家思想的宣传、儒家理念的实践和儒家经典的解读等方面,都与儒家的传统方式有异,由此使颜钧学行思想表现为“率性而行”、“儒禅兼济”、“放心体仁”、“自立无私”四大特征。具此四大特征的颜钧学行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7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吸吮中华民族的人文乳汁而产生发展。其义理之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的内涵特质与表现特色。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道教以道为根基,具有很强融摄性。它凝聚了我国古代诸  相似文献   
877.
宋濂不只是文人、史学家,更是以继承孔、孟、周、程、张、朱一系道统为己任的真儒,他有精深的理学思想。宋濂的学缘师承可上溯金华朱子学和吕学,他的理学集中体现在《三问对》中,该著作对理气、太极阴阳及仁说进行较系统阐述,深受朱子影响。由于受佛学及陆学启发,宋濂有独特的心学。他从儒佛比较视野,强调“心含众理”及“无形之心”的一体感通意识,与陆九渊的心学有很大差异。宋濂理学既非陆学,也非陆王心学的过渡,而是元末明初朱子学的集大成,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78.
近年来,牟门弟子李明辉先生以"理性事实"和"隐默之知"为基础诠释康德与孟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谨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我的基本观点是:我承认在康德和孟子学理中都存在着"理性事实"和"隐默之知",但这不仅不能消弭反而更加彰显了康德与孟子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879.
命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天人授受之际的那个发生。天之授,命也;人之受,义也。义是命之义,义之所据即在命中;命是义之命,天之授须人之义方成其为命。如此,人非创造命,亦非命的附属品,而是命的生成的必要条件。此之谓"义命合一"。  相似文献   
880.
虚无主义问题是传统深厚、现代化晚外发的大国对(西方传入的)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反思与质疑.德国、俄国和中国是依次经历这一问题的国家.它反映着这些国家对现代文明本质和前景的思考,印证着现代化逐步成功后进一步的文化追求.从学术上说,这一问题诞生在雅可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并在马克思对施蒂纳、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中逐渐深化和拓展.相比于德国的哲学表达与俄国的文学思考,中国虚无主义话语追求积极入世,追求根本解决等特征,也颇具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