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10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一、绪论 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统哲学的深远意境.在艺术表现上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这种写意精神几乎是贯穿整个国画中的.国画中对于光的表现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画对光的提法较多以至于人们联想到光对画面的作用时第一反应便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一光影塑造形体"但事实上中国画中光的作用远不只于此.写意精神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一当客观物象中的光与"不似之似"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时,在艺术表现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情怀的有气韵的光.这在古代作品和一些画论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42.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3.
田秀云 《伦理学研究》2007,(3):F0003-F0003
商业伦理与商业道德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商业道德是调节商业伦理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但又不是惟一的方式和手段,商业制度、商业政策、商业法律法规等也是调节商业关系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商业伦理研究不仅要关注商业道德,而且也应该关注商业制度、商业政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44.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245.
文章从宋代儒、释、道三教思想大融合的文化角度,分析了张载、苏轼的“实体”论思想,揭示了二者的“实体”论与佛老之学的内在联系,阐发了崇实之学与佛老贵虚明空之论的异同,为宋代理学家“出入佛老,返求六经”的思想历程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46.
不欺心     
陈大超 《佛教文化》2000,(Z1):55-55
坐在回家的班车上 ,手里捏着车票钱 ,望着窗外的农田房舍都沐浴在明媚温暖的春光里 ,心里洋溢着一种难言的安宁和惬意。一发现她把我给漏掉了 ,就决定下车时 ,一定把票给补上。这样一想就觉得自己的那一脉生命之水 ,在这春光下仍然很清澈 ,很亮泽。也就为自己至今还能做到做事不欺心 ,而深感欣慰。我是在路口上的车 ,车开动了售票员才从最后一排 ,往前挤着一个个地要乘客买票。或许是车上的人太多太挤 ,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或许是不少的人跟她讨价还价 ,说春节期间不应该提价的 ,把她给吵糊涂了 ,她竟然把坐在窗边往外看风景的我给漏掉了。…  相似文献   
247.
礼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礼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而法则依靠强制力使人们遵守礼的有关规范,从而达到社会安定有序的目的。"礼"与"法"(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礼法合治"思想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后经战国末期儒学大师荀子的推阐,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礼法合治"的思想正式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得以实施。此后,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法合治"思想基本上为后世所继承发展。"礼法合治"的思想和实践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政治智慧和法律资源。  相似文献   
248.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249.
邵雍以声音、律吕为例得到的启示,就是形之上、下的贯通问题.他的具有宏观背景的"先天之学",以象数为中介,自时空角度做出形上层面的思考;并提示了认识论平台的出发点,由此为当时的儒学新体系构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50.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效,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