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进 《学海》2001,(4):153-157
本文主要论述文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论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而上的文学观、小说观,以及其小说中形而上的幻想与虚构,形而上意象及其审美价值;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意味,富有形而上特征的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2.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维特根斯坦和奎因都鄙视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思辨,并且都花大力气批评传统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但是他们在此批评之后继续从事哲学的路径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等同于对传统哲学思维的批判,并且仅此而已。奎因则通过把哲学问题重塑为科学问题来尽其所能地挽救以往的哲学,并且对他重塑之后的问题做出回答。与人们对维特根斯坦和奎因的通常看法相反,我认为他们从事的哲学研究是互补的、并不是不兼容的。他们只是在表面上看是对立的;而实际上赞同其一方并不意味着拒绝另一方。  相似文献   
24.
葛兰西批判布哈林的《社会学通俗教材》,反对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独立的、封闭的范畴体系,反对他把唯物辩证法贬低为形式逻辑。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伟大成果恰恰是哲学的具体历史化、哲学和历史的同一。葛兰西在狱中难能可贵地、独立地得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结论。葛兰西认为,要证明客观实在,需要求助于历史和人,从而客观的意味着"人类地客观的"、"普遍地主观的"。  相似文献   
25.
“愿整个大地敬畏上主,愿普世居民畏惧上主”。(咏33:8)这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神、人、万物这三者三点一线的关系。但是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天主怎样才能站在一条线上呢? 纵观世界历史,沧海桑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原始到现代。虽然战争、别离、仇恨充斥其中,但始终没有忘记寻求一个“和”字。圣经中说:“对你羊群的情况,应加以注意,对你的家畜应常留心照料。”(箴27:23—24)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照顾万物管理万物是人类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人由天主所指派的特别使命。但人类往往滥用这种权力,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和美好。…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对这些哲学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孔子说《易》,开辟了以义理研究《易经》的新途,亦展示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转折点,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以孔子为开山。  相似文献   
27.
湛如 《法音》2000,(2):34-38
这是历经两千年风雨洗礼的佛教在华夏大地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全新时代,而且这种世纪转型时期的挑战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质。佛教所面临的冲击势如惊涛骇浪,渴望继承与发展的佛教仿佛逆水之舟,抗拒末法时代涌现的无数种外道邪说。无论是新的知识格局,还是新的信仰群体,都要求或者迫使佛教在教理教义的最深层,于法理中寻求与新世纪精神契合的交点,井交互生成新的精神因子,为俗世大众提供日常的精神营养,导引群迷。而佛教能否承担起这种新的使命,能否使佛法与时代相契合,已经成了前进轨道上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值得庆幸的是,佛教界早已…  相似文献   
28.
29.
对斯宾诺莎的必然主义的理解,必须突破“平原景观”的琐碎本体论框架,转向一种“山地景观”的奠基本体论:不仅要问是否存在必然实体,更要追问,在所有必然事物中,何者最为基础。从奠基的观点看,脱离现实主义的基础来谈论必然主义并不可行,对严格必然主义的因果决定论辩护也不令人满意;借助对斯宾诺莎反抽象主义的分析,有助于建立一个关于奠基必然主义的类比论证;只有温和必然主义才是一种奠基必然主义,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有助于突显实体的基础性地位,也有助于澄清宿命论对必然主义的本体论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0.
华锋 《世界哲学》2023,(1):150-159+161
本质主义在近几年模态知识论的讨论中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认可。继法恩对本质的模态性解释路径提出挑战之后,学界掀起了新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的新浪潮。洛提出了一种先验的严肃本质主义,他认为我们可以凭借对给定事物的真实定义的理解而把握到该事物的本质,然后再依据桥律(□xP→□P)我们就可获得模态知识。我们认为,面对自然类事物的模态探讨时,运用纯粹的先验方法总会顾此而失彼,而采用一种混合式的分析进路将会是未来探讨如何获得模态知识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