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0篇
  19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鲁迅与佛教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有时甚至很浓厚,总是有一定缘故的。鲁迅对佛教产生兴趣,也不能例外。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鲁迅与佛教发生关系,是有“因缘”的,然而这“因缘”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治文学者,对佛学多所隔膜,治佛学者,又多对文学留意无多,这就使鲁迅与佛教的关系长时间不曾被人们加以应有的全面的考察。拙文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和努力。一鲁迅对佛教的接触是很早的,但开始研究佛学。则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一段时间内,至一九一四年而达到顶峰。查《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的佛学研究,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学理论的重新诠释与阐发,代表了他晚年一部分成熟的思想成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的重心在于发挥佛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大乘佛学的根本精神与理论特色.他认为,中国佛学的这种精神特征恰可对治西方哲学的心病,解决西方哲学史上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由此也可说明中国大乘佛学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3.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14.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5.
真禅 《佛教文化》1991,(3):32-34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17.
12.1 农业巫术农业是妇女发明的,初期农业社会是母权制度.当时流行生殖崇拜,相信人类的生育与植物的繁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谷物播种,田间培育以至收割的过程当中,要举行各种巫术仪式,保证丰收。这些仪式一般在田地旁边由年轻妇女主持,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期刊(1992.1—2)中,载有张中行先生写的《禅的禅外说》一文,他举出禅外说禅的四点理由:一、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在禅堂参禅的麻烦。(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二、禅,作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三、禅境迷离恍惚,难于理解,必须使常人清晰易解,容易接受。四、有关史料问题,去伪存真,应站在禅外。其中心思想,如他说:“说禅,我站在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衡量看似难解的种种。”他如何以科学常识解释禅。  相似文献   
19.
鸠摩罗什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正值此时,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求教罗什。在两人的书信集《大乘大义章》中,慧远将法身理解为有形有相的实体。与罗什交流后,慧远对法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纠正,但法身实有思想仍未改观,这为晋宋之际佛教义学的转向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铺垫作用。因此,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有助于凸显其在中国佛学思潮转向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菩提 《法音》2002,(8):3-11
净土的信仰源自于古印度,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不断地开展,最终成为佛教信仰的一大主流,独踞于一切法门之上,被历代祖师称为第一法门。尤其在中国,西方净土的流行,可谓源远流长。直至今日,“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犤1犦,仍在教内广泛地传诵着。由此可见净土法门在中国佛教之地位是何等重要。“诸经所赞,尽在弥陀”犤2犦,这是确实的。然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犤3犦,一切佛的福德、智慧、大愿是平等的,若说阿弥陀第一,那么其他佛是第几呢?当然,一切佛都是第一。但以方便言辞,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巧说第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