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现代社会是趋向于开放自主的多元社会。在海峡两岸,早期现代化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都约在20世纪70-80年代结束,然后开始跨入现代社会。在大陆,开放自主时代的到来,使寺院与旅游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以及投资建寺的企业之间纠杂不清的关系得以梳理,由僧人与佛教徒自主管理寺院或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任台湾,各宗各派各层次的  相似文献   
112.
印顺 《法音》2006,(12):25-28
二、善财参访的善知识〈入法界品〉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会中有舍利弗!qriputra等五百声闻,与〈世主妙严品〉的“始成正觉”,〈十地品〉的成道第二七日不同。由于有声闻在会,不能见如来境界、不思议的菩萨境界,存有贬抑声闻的意趣,与“文殊法门”相近。如舍利弗领导的六千初学比丘,离开舍利弗,而随文殊师利趣入大乘了[26]。如在海幢比丘的三昧中,声闻与缘觉,是从背上流出来的[27]。〈入法界品〉出发于佛陀的赞仰,阐扬契入佛法界的菩萨大行,到底是与《华严经》其它部分相应的,所以成为大部《华严》的一分。在善财童…  相似文献   
113.
北齐的戒杀断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延锋 《佛教文化》2007,(6):121-122
素食是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佛教的独具特色,是佛教徒慈及物命、悲心济世的体现。后世一般都认为中国僧人的断肉食素之风始于梁武帝,这是不无道理的。按印度原意,“斋”在佛教中是过午不食的意思,就是时过正午之后就不再进食。如果时过正午仍然进食,就叫做“非时食”。现在把过午不食叫“持午”。  相似文献   
114.
道坚 《佛教文化》2007,(3):50-53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明儒释道三大精神主流之一,其因缘虽然众多,诸如佛教文化的精深、中华大地特有的大乘气象以及佛教四众弟子忘我的传教精神等等。所谓不懈的传教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我们奉行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的主要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环保、传播、信息、慈善事业等等。  相似文献   
115.
陈勇 《宗教学研究》2007,(1):198-200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包括了佛法修行所需的信、解、行、证、果,可谓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纲,对修行具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6.
田光烈 《法音》2007,(8):9-14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公元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三十五岁,是年成道。  相似文献   
117.
118.
体恒 《法音》2004,(11):32-41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一、“涅槃”的名义涅  相似文献   
119.
正一、前言"放生"在中国的经典依据,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说符篇》,其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足见,放生行之于中国,已逾二千余年之久。佛教立基于"众生皆有佛性",因此主张"众生平等"。作为大乘佛教的重镇,中国历代祖师大德无不主张放生,例如:智者大师、六祖惠能、永明延寿大师、寒  相似文献   
120.
宗性 《法音》2014,(12)
正"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中实践菩萨道精神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大乘佛法行者可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成就无上佛道,到达究竟圆满的生命境界。因此,"六波罗蜜"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被尊崇为核心的修持原理和方法,受到大乘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六波罗蜜"中的任何一类,内容都非常丰富,这里拟从"忍辱波罗蜜"的一部分内容来辨析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