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似文献   
262.
黄檗希运(?-855年),闽人,是南宗禅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一位禅学宗师。他的以《传心法要》、《宛陵录》为代表的禅学思想,是继《肇论》、《大乘起信论》之后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座理论丰碑,对中国禅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3.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杂阿含经·无我说》  相似文献   
264.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相似文献   
265.
黎戎 《中国宗教》1995,(3):58-58
远非圣洁的关系黎戎多年以来,达赖以传经布道为幌子,在世界各地招摇撞骗,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备受一些人的青睐,其中不乏声名显赫的人物。德国《焦点》杂志不久前刊登了一篇题为《并非圣洁的担保》的文章,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实,即这位道貌岸然的达赖喇嘛居然同臭...  相似文献   
266.
法门寺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目青山》专栏,大家知道是专登汉地寺院游记一类文章的。游记非得实地去游一通不可吗?自然未见得,中国古人是很讲究神游、卧游的。这中间不仅仅是增加一番高雅情趣,更重要的意义恐怕还在于有可能真正地深入去领会其精神骨髓——这一点对于现代人尤有必要,因为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条件的改善,实地游历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游历往往容易变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旅游”,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心态节奏很难为之提供真正了解其精神实质、领略其美学价值的空间,这种游历只是“佛教旅游”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阅读来作一番深入其内部的“神游”,也就很有意义了。比如陕西扶风法门寺,近年以“佛骨经济”名世,其佛教本色、美学特征反而不显,本期特意选发了一篇文章申明之。今后在保持以往外在“佛教旅游”报道的同时,拟注意加强对于佛教文化内核的关注,换句话说,关于实地游记与“神游”游记的稿件都欢迎,不知读者朋友以为如何?  相似文献   
267.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68.
广觉慧宗(镇海寺) 觉:觉察、觉悟。觉察,谓觉知恶事。觉悟,谓悟得真理。《大乘义章》二十:“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入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  相似文献   
269.
佛学     
妙志 《佛教文化》1994,(2):19-22
主持寄语 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内,有两个“佛学讲堂”:一个是在后院大殿,修葺一新,拟从今年开始举办高层次的佛学师资培训班,是为宽敞明亮的大讲堂。为此,君冈先生一力督促,终于在春节前夕将几乎变成仓库的大殿搬腾一空,打扫干净,迎候末来法门传灯者到来。另一个“佛学讲堂”则是开辟在此处,白纸黑字,与您往来商磋。两者实质上是一体的。但是,既云“佛学讲堂”,究竟什么是佛学?  相似文献   
270.
邓殿臣先生的《“巴利三藏”略说》,从“巴利三藏”的集成、特点、主要内容和几种字体的“巴利三藏”、几种语言的译本以及译介、研究“巴利三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述说了南传“巴利三藏”,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