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4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陈志华 《天风》2009,(8):42-42
在《创世记》第六章中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婚姻模式:“神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创6:2)这样的结合确实让人诧异,也未免太不“门当户对”了!“神的儿子”和“人的女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历来的解经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诸多的解释中,其中有两种解释是被广为热议的。  相似文献   
192.
学诚 《法音》2012,(10):45-48
(2012年9月21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一、汉藏佛学研究的思路汉藏佛学是汉传佛学与藏传佛学的统称,是对印度大乘佛学的完整继承和不断开演。汉藏佛学由于分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系、不同文化的环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由此也给人们带来一种印象:汉藏佛学是两  相似文献   
193.
孙伟 《道德与文明》2021,(4):150-160
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是东西方伦理学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伦理德性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对一个人情感和欲望塑造的结果,它使得人们具有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欲望,也成为理性思考的起点.实践智慧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理性思考,针对具体情境而进行的道德理性判断.一个正确的伦理行为必然结合了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情感和理性.与之类似,荀子认为礼义制度通过日久天长的熏陶而逐渐矫正、教化、引导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之趋向道德的结果."义"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理性能力,它为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框架.正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融合互生发展一样,荀子的"情"与"义"也是相互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了人的完善德性的实现.荀子关于"从义不从父"的主张集中反映了理性与情感相融合这一美德伦理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4.
《大乘庄严经论》是法相宗重要论典,全论共分二十四品,内容包含佛法从学到悟,从求到弘,从修到成过程中几乎所有问题及解答。其第十三品"弘法品"专门对弘法及弘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说。本文从传播学视域入手,借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对"弘法品"十二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初步勾勒了佛教传播独特的传播模式及体系,总结了佛教传播五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5.
一、唐代的道教教团与后来的朝代相比,唐朝在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时期。就道教来说,没有一个单一的教团模式,因此也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来规定道教信徒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做"道士"可能意味着过修道的生活,在朝中做官或者做大学士,过着隐居的生活,写写关于神仙的诗歌、历史以及故事  相似文献   
196.
岳钰 《中国宗教》2014,(7):35-35
在世界化的过程中,由于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语言、习惯、审美的大面积推进的宗教,它因此也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统治者、供养人、寺庙住持等人的艺术品味、工匠的技艺水平、民族审美嗜好、风俗习惯等,都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增添了特殊的因素。从印度的笈多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人们跳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局限,创立了大乘佛教,并逐渐地成熟。  相似文献   
197.
大乘佛教有许多理论可以用于对治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从《金刚经》这部早期大乘经典来看,大乘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有:缘起性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诸法平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慈悲喜舍,尊重和爱护生命的生命观;心净土净,心灵环保下的自然环境观等。弘扬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8.
孙伟 《管子学刊》2014,(4):119-124
郭店楚简强调性与心的差别,认为性是天赋予人的自然情感,而心则是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指导情感的"志"。《荀子》同样强调性与心的区别,性是本源性的情感和欲望,而心则是能动的、进行主动价值选择的主体,心中的"义"通过外在教育的输入而获得道德的知识,从而具有了指导"性"中情感和欲望的力量。郭店楚简和《荀子》的心性论思想是其礼乐教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9.
学诚 《法音》2014,(11)
正"道次第"是一种统合佛教各宗教义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整合佛教各派法门的修行路线。历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兴盛,逐渐形成了中观、瑜伽两大支派。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译经家——鸠摩罗什和玄奘,同时也身居当时中印佛教界的顶严,各自系统翻译传布了中观、瑜伽两派的根本经典,为汉传佛教打下了深厚的大乘根基,荫泽至今。说中观、瑜伽是汉传佛教的直接源头,应不为过。不过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双方在空性  相似文献   
200.
空宗和有宗的侧重点和言教的安立都有不同,实际上,缘生法幻有非真、真胜义离言绝相,对于两派来说都是共通的。"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而对于关注人生的佛教来说,本体论的旨归就在于说明净化人心的可能性。以下举空宗、有宗(唯识宗)的观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