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0篇
  19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清朗的夜,圆月清辉像水一样泻了一地。映照人间万象。  相似文献   
32.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4,(3):42-42
将本期“通联片羽”编辑完毕,放下笔来,信步踏入佛教文化所的后院——此时已是初夏的天气,满院的绿荫婆娑,若是白昼里顶着炎阳从门外一脚踏进来,扑面的清凉往往将人从头顶沁到脚底,而此刻月夜中天,门外长街、门内庭院俱是一片静谧,惟有月夜如水泻地。正在迷离之间,忽然一阵风动,霎时间满院只听得一片“沙沙”声作响,树叶纷披摇曳不止,我凝望这风中千枝万叶,顿觉精神一爽:读者和编者之间,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啊!《佛教文化》与其它很多大众化期刊相比,如果说有点什么特别之处,就正是在于这一点——不是物欲,不是感官刺激,而是一片单单纯纯的情感因缘,将广大读者和这份刊物联系在一起!怎能不让人格外珍惜这份因缘!本着这样一种珍惜之情,编者从众多的读者来信——犹如眼前千枝万叶——之中撷取一二,郑重作答。今后还应当进一步加强编、读之间的联系,当然形式可以多样化,然否?但见眼前纷纷绿叶,齐齐点头。  相似文献   
33.
我担任所长,平时跟同志们很少见面。这次胡伟希同志建议我来跟大家见见面,交换交换意见,我觉得很好。上星期北大有一个认识论讨论班,他们让我讲一个题目叫做“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问题”,今天我就大致讲讲这个题目。我想分四个小题目来谈一谈。 首先要谈一谈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基本目标或基本要求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我还是认为我们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主要是考察研究中国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思想有一个客观性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去研究它。  相似文献   
34.
吴明 《佛教文化》1995,(4):20-23
第三、安那般那。这是调息的方法 梵语安那,意谓入息;梵语般那,意谓出息。安那般那,即持出入息。 这里首先要弄清“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35.
西方近代思想家在面临政教关系困境时转向了中国传统的儒学,后者独特的伦理体系中的普世性和兼容性为西方神人二分的本体论和主客体对立的知识论提供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参照系。莱布尼兹关于宇宙的预定和谐思想与宋代儒家理气关系的宇宙论有多方面的借鉴和阐发意蕴,在他看来,与西方上帝创世的宇宙论中所启示的自然法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普世伦理是从中国人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经验中体会出来的,它没有外在神启的武断性和绝对客观性,但是充满着情理交融的伦理秉性。  相似文献   
36.
丁若镛是李朝朝鲜时期的易学家。他通过解释《易传》和汉宋卦变而提出"推移说"。此说的基本内涵是以汉代卦气说十二辟卦和中孚小过闰月卦之推移,变出其他五十衍卦,融卦气与筮法为一体,整合了汉易中的卦变法尤其是清代毛奇龄移易说,又吸收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卦变说。应该说其学是在融合汉宋卦变说基础上而建构起的一种具有新意的学说,是对于中国古代卦变说的整合和发展,拓展了象数易学研究的思路。此说以独特的符号话语阐发了易学中阴阳聚散、升降、消息、推移等变化思想,客观呈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不同形式和表现特征,深化了中国古代以变化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7.
在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的影响下,对于人物之性,朱子提出了"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的说法,一方面来回应佛教,另一方面则维护孟子的"人禽之辨"。但"理同气异"与孟子的人性论有着本质区别,从而使儒家的性善论走向泛性善论。黄宗羲则根本否定了朱子的说法,他从"天人一气"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物之性是"一本万殊"的,即人物之性都来源于一气,但人之所禀是"有理之气",而物之所禀则是"无理之气",故惟有人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而草木禽兽只有知觉运动,从而使理学的人性论又回到孟子的性善论中去。  相似文献   
38.
在拙作“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一文 (以下简称“核心”一文 )中 ,笔者曾经提出“气化核心”的观点 ,这一观点赖以确立的前提即《内经》存在着气学理论体系 ,当然 ,“核心”一文是把这一前提看作是不证自明的 ,这亦是建国以来中医学术界普遍的态度。但现在看来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核心”一文发表后有关商榷的来函中 ,不少热心读者认为 :《内经》不存在气学理论体系。可见 ,《内经》的气学理论是否形成体系仍是眼下需要探讨的问题。1 气学自然观1.1 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文曰 :“太虚寥廓 ,肇…  相似文献   
39.
中医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祝由是其中一种较多用于临床治疗的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亦称“意疗”,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其中“祝由疗法”可谓是最早的心理疗法,它对心理治疗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最早出现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历史上,“祝由”科曾与中医的内、外、妇、儿科等一起,并列于早期学校式的中医教育之中,从隋朝到明朝的太医署都曾设有祝由科”’。了解“祝由”这一具有古老文化特色的疗法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对现代中医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40.
宋代以前的易学中,“太极”一般被解释为“气”或“元气”;亦或被释为虚无实体.而宋代朱熹对“太极”进行了新的阐释,超越了前人的“太极”观,通过阐释“太极”,确立了理本体论,完成了理学派的本体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