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7篇
  2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虚拟实在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已经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认为"美"存在于人们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通过对自由概念的分析,以及虚拟实在的特性的论述,可以发现虚拟实在中"美"的踪迹。  相似文献   
52.
家庭研究新观点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概述了家庭研究观点的变化;概括并评论了家庭研究中三个新观点或新原则:双向互动原则,系统化原则和中介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家庭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3.
《学海》2019,(1)
信息对于政策过程是至为重要的。信息以公共舆论的形式对政策系统形成压力,同时又通过信息扩散来完成政策过程;信息来源展示出政策的合法性范围,信息扩散的范围划定了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政策过程中的信息流动都以媒体为载体,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政策信息扩散渠道的多样化和舆论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总体来看,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这些媒体都是在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都是在政策主体的控制之下发生的。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能够承载多元媒体并使得媒体可以自由组合的新的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信息生产突破了单一主体的控制,信息流动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流向,政策信息是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合作中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54.
王燕  龙立荣  周浩  祖伟 《心理学报》2007,39(2):335-342
以160名中学教师为被试,采用2×2的完全随机设计,以模拟故事(scenarios)的方法呈现刺激,研究了在职称评定中分配不公正的前提下,程序公正/不公正,互动公正/不公正对教师的退缩行为(消极怠工、拒绝帮助、离职、对校长的消极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配不公正条件下:(1)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均影响教师的消极怠工程度;(2)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均影响教师的拒绝帮助行为程度,而且交互作用显著;(3)互动公正影响教师对上司的消极态度,程序公正无显著影响;(4)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对离职意愿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5.
黄亮  杨雪  黄志华  王益文 《心理学报》2019,51(5):557-570
已有的意图理解神经成像研究大多关注理解单一个体的中性或负性意图的脑功能定位, 而大脑理解依靠双人肢体运动表达的友好和敌对意图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记录了20名健康被试完成三种不同意图推理任务时的脑电成分。三种意图分别为:1)友好意图; 2)敌对意图; 3)中性无互动意图。行为结果发现理解敌对意图的反应时最短。电生理学结果表明, 在额中区的N250 (170~270 ms)上, 中性意图比友好和敌对意图均更负, 且友好意图比敌对意图也更负; 在大脑右半球的P300 (270~450 ms)上, 敌对意图比友好和中性意图均更正, 且友好意图比中性意图也更正。对友好和敌对意图的N250和P300进行溯源分析分别定位于额中回(BA10)和脑岛(BA45)。结果表明大脑在多个阶段对双人肢体运动表达的互动意图进行分类理解, 对负性敌对意图表现出较早的理解且晚期持续性的评价加工。  相似文献   
56.
人工智能(AI)正在逐步渗透至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AI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精力等诸多资源,但人们对AI提供的各类服务及建议的接受程度仍然不足。本文从建议接受者(人)的认知、情绪、态度等,建议提出者(AI)的外部特征、“人格”特征等,以及人-AI互动(系统)三个角度讨论“影响个体接受AI建议的因素”,并且梳理了相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计算机为行动者范式、心灵感知理论和预测加工理论),以解释个体对AI的建议接受度。基于以上梳理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研究可关注AI感知对建议采纳机制及调节作用、个体对AI建议偏好情境、对AI角色特征的感知态度,以及接受AI的心理模型动态化等角度,更加全面、系统地补充AI在建议采纳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7.
人们倾向于将积极的信念、情绪、态度等赋予那些面孔具有吸引力的人, 也对这样的人采取积极的行动.然而,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既依赖互动对象的外貌特征做出判断和决策, 也会观察其行为表现, 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基于此, 实验采用2(面孔吸引力: 高、低) ×3(贡献趋势: 随机、递增、递减) 混合设计, 考察面孔吸引力和行...  相似文献   
58.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9.
戴逸茹  李岩梅 《心理科学》2018,(5):1185-1191
居住流动性,指某时期个体搬迁的次数或某区域居民搬迁的比率。本文从居住流动性引起社会环境变化入手,综述其心理影响。对儿童/青少年,搬迁中断了成长所需的关键社会环境,影响自我调节、认知能力、情感与群体行为等。对成年人,搬迁使社会环境陌生化、所属群体变换频繁,影响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自我概念和群体认同等。随后,就成年前、后研究的关系、居住流动性对利己行为的影响及国内居住流动性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0.
净明道忠孝建功的实践主张同时适应了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的需求,这一主张体现出净明道示范社会、回馈社会的目标,也体现出这种以社会服务为契机的道教宗派与公共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