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刘志 《中国道教》2006,(1):24-27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一、观察自然造化的天机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成为默契造化的基础。《阴符经》第一句话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事物变化的奥妙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存在于…  相似文献   
82.
师■钟、姬寏母豆铭文所反映师■和姬寏母的关系,近年为学界所关注,有同姓兄妹或姊弟关系、夫妻关系等说法。但从姬寏母称师■之父静公不加亲称的情况看,姬寏母与静公可能是同辈之人;联系师寏父诸器铭文,得见"姬寏母"之命字方式可能是以其夫师寏父之字为字,静公是师寏父、师■为姬寏母子辈的可能性较大。师■宗族为周初开国功臣师尚父后裔留相王室者所建,分析师尚父后裔所建宗族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周代宗法制度下分宗、立宗及建构国家的模式以及周代军事长官、异姓宗族参与周王朝政治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83.
邵严毅 《学海》2008,(3):195-199
歧义是一个语言形式对应多个意义内容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是言语范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包括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对于言语歧义的把握应同时兼顾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不可只偏重一方.  相似文献   
84.
人生智慧     
《易经》最后一卦为“未济”,意思是“没有完成”,表示这个世界还有缺憾,尚待完善。这好比花道,含苞欲放比盛开时美妙,花一开放就意味着走向枯萎衰败,而含苞欲放,包含着未开、半开、仓开的三重境界。因此,看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完全可以欣赏它生命过程的绰约丰姿。同样,看一个人的人生有无造化,只消看他风华正茂的青春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85.
以钱穆先生的《稷下通考》为依据,我们对稷下先生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排异式的分析。我们认为齐国稷下先生是有“师”或“大夫”之职的君主之臣,而非单纯的君主之“师友”,稷下先生的社会地位具有模糊性、不连续和不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6.
遗传算法与易算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 ,《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之谓易”等以生命为本并强调生命演化的思想都与西方新兴起的遗传算法 (基因算法 )精神一致。文章在介绍了已故著名科学易学家潘雨廷先生对遗传密码的理解后 ,进而介绍了西方遗传算法的内容和结构 ,并把DNA本体看作计算硬件 ,把易数看作软件。最后比较了象数思维与遗传算法的思维 ,并提出了八卦空间  相似文献   
87.
能海法师是近现代藏传佛教高僧,弘法40余年,重新将藏传佛教弘传内地,期间与五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88.
康德不承认人类具有智的直觉,而将智的直觉归于上帝。牟宗三从“心外无物”出发,将物自身看作无限心之表象,揭示出智的直觉之存在,但造成了主体的膨胀以及物自身的虚无化。而在朱子那里,性理与形气作为知觉的不同来源,皆具有物自身的意义,但性理具有更加根本的地位。性理以其绝对创生性,自行进入知觉而内在于知觉,所以道心即是智的直觉;也内在于形气,所以人心也以性理为本源。由此,道心以性理为其积极内容,达成了对人心的肯定与成就。这不仅可以弥合主体性的内在张力,证成物自身的真实意义,而且可以开出一条新的契接西方知识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89.
仁与公的先后关系是朱熹晚年反复探讨的议题之一。而朱子语录与书信中存在两种对此截然相反的记载。经考辨可知,黎靖德本《朱子语类》卷六中“故惟仁然后能公”一句当作“故惟公然后能仁”。由此可证,即便基于仁、公的定义及内外关系,“仁先公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朱熹关于二者的先后仅有“公先仁后”一种明确主张,意在豁显作为去私工夫的公对于仁性在现实中无碍显发的前提意义。“沙水之喻”化解了“仁内公外”与“公先仁后”两种朱熹仁公关系论之间的表面矛盾,进一步呈现其对于内在性理与外在工夫的兼顾。朱熹既强调本然仁性的先天禀受,在晚年则更加重视实然仁德的后天流行。  相似文献   
90.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