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13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特质论与状态论之争是智慧研究领域新兴的热门话题。特质论认为智慧是稳定且不易干预的人格特质;状态论认为智慧是一种相对容易波动的心智状态,短期内可以改变且容易受外在情境的影响。基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密度分布说”则为特质论与状态论之争提供了系统的整合模型。受此启发,本研究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特质-状态正态分布假说”,旨在进一步补充完善“密度分布说”并为特质论与状态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仍需结合多种智慧测量手段,加强纵向追踪研究,探索智慧本质观与密度分布说的关系,开展相应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22.
运用眼动技术对蒙古国蒙古族大学生、中国内蒙古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场景知觉特点进行对比,旨在从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化对认知的作用。结果发现,内蒙古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眼动指标无显著差异,均重视背景与前景物体的关系,而蒙古国大学生更加注意对前景物体的知觉,这与汉族和内蒙古蒙古族大学显著不同。文化差异影响个体的认知,文化融合会对认知产生建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923.
认知闭合需要反应了个体在不确定情景中的认知动机, 在信息爆炸不断加重认知负荷的今天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梳理了认知闭合需要的概念结构与测量工具, 总结了近30年来相关研究在人格特质、信息加工、决策偏好、态度信念和精神健康等领域的研究结果, 最终指出区分“能力”和“动机”是未来研究的正确走向。此外, 未来的研究还应深入探讨认知闭合需要的概念与结构, 正确使用和合理开发相关测量工具, 并且丰富对其前因变量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24.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925.
仝宇光  李颖  陈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1):2025-2039
伴随着SPaCEN理论的提出,阅读对社会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共情作为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之一,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模型。共情在文本阅读中的加工机制可以从共情诱发通路的多样化,共情体验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效,共情与文本阅读共享的脑区三方面进行剖析。未来亟需在基础加工层面和应用层面进行多维研究,促进读者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26.
生活是有意义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耶  AJ  袁晖 《世界哲学》2000,(1):71-72
  相似文献   
92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8.
德性论与规范论比较研究——目的与手段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论和规范论是思想史中两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类型,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两条重要的道德评价标准.它们之间存在分歧,但是也存在融合.人类生活中既需要德性,又需要规范,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落实到教育层面,道德教育始于规范,成于德性.  相似文献   
92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宗教学者热衷于研究宗教的起源和进化的历史,同时.他们试图将各种各样的宗教抽象化、一般化,使之适用于所有的宗教体系,著名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的宗教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泰勒看来,宗教发端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并据此对宗教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对精灵实体的信仰”。本文着重从万物有灵论的不断流传演化、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所保持的完整的连续性,并结合其他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证或反驳.来探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30.
马平 《法音》2009,(3):18-21
"家庭和乐"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美好愿景——"新六和"的内容之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家庭和乐"作为家庭关系和谐的标志,也是构成和谐世界的"众缘"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有必要对佛法在"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