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01.
"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艳"的内涵伴随歌.诗等形式的不同又有微妙的变化.当"艳"从展现主体美好形态的外在形式走入音乐、诗、词等文艺领域.并成为一种审美范畴存在时,"艳"的理论性、诗意性品格日益凸显."艳"走入文学批评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风格确立于魏晋六朝时期."艳"具有绮靡美、世俗美,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2.
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代表柏格森在他的哲学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中讲道:人有两个自我。第二个自我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往往把第一个自我掩盖起来,成为第一个自我的影子。  相似文献   
303.
刘儒德  徐娟 《应用心理学》2009,15(2):131-138
考察139名五、七年级学生在逐次阅读10组图文材料的过程中对阅读测试与媒体信息的关系的自我监察并据此对阅读时间分配模式的自我调节过程,结果发现:(1)二年级被试能够监察阅读测试和图文之间的相倚关系,并据此对图文阅读时间分配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分配更多时间在与测试相关的材料上;(2)五、七年级被试的图文时间分配均呈现逐步调节的模式。(3)七年级被试比五年级被试对阅读测试与图文的关系的监察更为准确、时间分配模式调节出现的时机更早,时间分配调节策略的使用更合理,测试成绩更高。  相似文献   
304.
305.
306.
德拉-沃尔佩认为卢梭和马克思在平等主义论题上具有继承性关系,因为此论题中卢梭的“相称性平等”“平等主义自由”与马克思的“权利应当是不平等的”以及“按需分配原则”等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他忽视了马克思的分配原则和卢梭的按贡献分配原则的本质差别,而且对“人身差异”的理解过于宽泛,甚至将自己所主张的“平等主义自由”冠名给卢梭。由此,他的论证无法充分说明马克思是卢梭平等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德拉-沃尔佩对黑格尔主义的敌视,对卢梭思想的偏爱,以及由卢梭转向马克思的相关研究经历或许是导致他误判二者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7.
徐嘉 《学海》2022,(4):184-193+201
道德权利理论不是伦理学中的固有论题,其近几十年的兴起是缘于维护个体利益的需要。而带来的难题是,哪些道德权利必须保护,道德权利不可僭越的边界又是什么。通常采用的以静态的、原子式的方式抽象地分析道德权利,并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联讨论的方法,不能解答以上问题。对此,“群己权界”的辩证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因为个体的“道德权利”与群体的“伦理秩序”处于一个复杂的张力结构中,两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共存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的统一体中。伦理秩序必须尊重个体的生命权、尊严权等基本道德权利,而道德权利也不能冲击伦理秩序的有序、和谐和公正原则。此外,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允许道德权利的边界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在特定时期、非常状态下,个体的道德权利受到一定限制,而要保证伦理秩序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308.
《天风》2006,(7S):F0003-F0003
一些美国观众观后表示,以前只是听到,或看到一些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的报道,今次能在美国观展,使我们直接了解了中国基督徒也能与我们一样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教会以圣经为基督徒信仰指针,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09.
<正>2020年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一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观众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性格命运,而该剧对于人性幽微复杂的揭示,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理的巨大冲击。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电视剧触及了一个以往国产刑侦剧很少涉及同时又十分敏感的领域——青少年犯罪。但它并不是简单"脸谱化"地展示这些所谓的"坏孩子"是多么邪恶,而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孩子"作恶"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因素,为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相似文献   
3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