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2016年4月25—2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联合主办,共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40余人,其中外国学者17人。会议主题为“重思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学说”,特别讨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斯蒂格勒与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的关系、从应然和实然的区别谈论社会主义的双重维度、列宁哲学中的社会主义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国家问题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2.
土耳其对国外留学生有一个规定,即所有外国留学生都必须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土耳其语语言学习,无论本科生、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即使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语言是英语,也得学习土耳其语。  相似文献   
153.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 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 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 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 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 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毕业前夕去向已经确定的大学生, 无望感更低;(2)大四毕业生目标自主性越高, 对未来的无望感越低;(3)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受到性别因素调节。对于男生, 高目标自主性能够显著降低无望感;对于女生, 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社会支持对于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但是社会支持越高, 其无望感越低。由此可见, 大学毕业生建立自主的个人目标和改善社会支持对降低无望感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自主性的效应对男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4.
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日常烦心事对个体心理适应的作用过程,并探讨生命意义感是否在烦心事知觉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采用纵向追踪方式对153名大学新生进行新近生活经历问卷、压力知觉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心理适应的测量。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在日常烦心事与心理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拥有意义在烦心事知觉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但追求意义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日常烦心事会通过压力知觉影响个体心理适应,拥有意义对个体心理适应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5.
了解和掌握来自5.12大地震对灾区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为下一步做好做好灾区大学生的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四川省某高校来自灾区的部分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以校园生活满意度、校园关爱度、惊恐维度、自信维度等多个研究维度选取了5个对象进行个案访谈。结果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大学新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马革顺教授其名,也许并不为国内公众所熟悉,但其人,却是中国合唱界泰斗级人物(尽管他自己并不喜欢这一说法).他所写的<合唱学>被誉为合唱指挥界的"圣经";他所作的<受膏者>是中国近现代,以至当代最好的基督教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57.
《中国道教》2010,(2):62-62
赵敏先生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道长为普及道教知识,训导后学,于1937年著成的道教知识普及型读物。本书三字一句,以道教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详尽叙述了道教的产生、发展以及教理、教义、教派等内容,包含了很多道教的典故与义理,  相似文献   
158.
《逻辑学研究》2010,(1):125-132
<正>2009年10月8日——10日由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研讨会(The Second InternationalWorkshop on Logic、Rationality and Interaction,简称"LORI-Ⅱ")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盛况空前,有来自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冰岛、西班牙、芬兰、瑞典、比利时、卢森堡、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来自海外的学者40人。  相似文献   
159.
学会感恩     
陆道骆 《天风》2005,(10):47-47
在一篇短文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日本一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  相似文献   
160.
贫困对一个人的意志确实是一种磨砺。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未能受到系统的大学教育,一生经历非常坎坷,但他一直坚持写作,终于以《修道院纪事》夺得199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项尖级的文学家。泰国女子鸟隆蓬出生于农村,父母靠打工为生,但她自强不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23岁的她获得了53公斤级举重金牌,成为泰国历史上首位女子奥运冠军。正因为贫困能促人发奋,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贫困是人生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