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道教的历史上,曾多次藉助国家政权之力纂修《道藏》,为道教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从道教的传统来看,各地名山宫观历来就有搜集道经,编纂道书,甚至汇编成藏的传统,而大型《道藏》的编纂往往同这些地方《道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历史现象尚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北宋学者夏竦所撰天台山《重建道藏经记》一文的考辨和疏证,试图对浙东天台山桐柏宫《道藏》的历史成因及其作用进行初步的考查,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对中国地方道经编纂成藏的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2.
近20年来,尽管不断有关于讨论化学哲学的著作和论文出现,但仍没有形成与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数学哲学能相抗衡的态势和规模.  相似文献   
113.
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也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其它课程所不能具有的优越平台。目前对探究教学有哪些特征、在物理教学中应当怎样展开探究教学,人各有异,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本人只能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4.
<正>岁月不居,踵事增华。新世纪的阳光已普照十年,2010年的春风今又扑面而来!虎年伊始,《心理科学》组成了新一届编委会。感谢中国心理学会对我的信任,委我继任它的新一届主编。虽与荣有焉,但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与惶恐!  相似文献   
115.
真正的谦卑     
孙长征 《天风》2008,(11):13-15
"谦受益,满招损."自古以来成为多少人的座右铭,以此来帮助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建立良好的品格.多少在世上有学问、有名气的人都具有谦卑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6.
1.6破解人类冠心病之谜———鲍林与拉舍的重大发现(第五个发现)1990年前后,一个关于冠心病病因的新理论浮出了水面。新理论揭示,人类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源于人类遗传缺陷的维生素C缺乏。由于意义非凡,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大的科学发现。这个关于维生素C的第五个发现,  相似文献   
117.
做人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道理。谈到做人,有些时候,也要合乎科学才行。热胀冷缩,金属物表现得更明显些,因为有膨胀系数这一说。我们乘火车时,为什么火车总是不停地"哐当哐当"地响呢?就是因为考虑到钢轨的胀缩,所以在接缝处,要预留下一定宽度的缝隙。其实,焊接技术发展到今天,要做到钢轨相接处绝对地严  相似文献   
1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体现了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法,这对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和理解宗教现象、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9.
中国无神论学会及其理论刊物《科学与无神论》,在文化理论学界已经声誉渐起,学会正副理事长都是社会学界名望人士,群贤突显,累绩名震。学会的刊物独树一帜,在思想理论战线有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120.
黎汉基 《中国哲学史》2020,(2):33-39,70
皮锡瑞以“借事明义”概括《春秋》大旨,是一项错误而又有待辨析的学术主张。承认“事”的次要性、工具性和可阙性,不意味必须接受“事”的可伪性。皮氏的举证不能证明孔子和《公羊》作者同样允许“事”的假托,论证欠缺说服力。此外,“借事明义”的观点不见得符合经传的内容,掩盖了《公》《穀》二传也有强调史实的一面,因此不宜把它视作指导经传解读的有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