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赤日炎炎,山风凉爽。去年7月17日笔者兴致勃勃,慕名来到了浙江黄岩市焦坑镇大汇头村莲尖坪坤道院。 从市内乘客车向西疾驰8公里,便到达美丽绝妙的西山下小山庄。高登远望,只见松岩山东北边顶峰悬崖异突,上多翠竹丛林,古木参天,多艳多娇,这是一座道教圣地,古称莲峰山,  相似文献   
52.
王阳明与湛若水是明代心学阵营的两大宗师,虽私交甚笃,但论学互致批评。关于王阳明与湛若水的格物之争,研究已多,但王阳明对湛若水的最后论评,学者较少留意。据湛若水嘉靖八年三月祭奠王阳明文可知,王阳明去世前一个多月在广州穗石曾发表批评湛若水的言论。穗石讲学应有其事,湛若水的转述带有他个人表达习惯,但其中包含的要点与王阳明是年两封书信所言一脉相承。穗石讲学是王阳明去世前最后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是对现有王阳明传记的一个有益补充。湛若水对阳明的最后论评做了有利于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53.
本文探讨了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石里克的伦理思想 ,认为他引入心理学方法而提出的动机形成律在解释人的道德问题上极具特色 ,分析了他的快乐情感的价值以及人合乎道德行动的动因等伦理观点 ,并通过将其与边沁的功利主义、康德的义务论以及中国的程朱理学、泰州学派等伦理思想的比较 ,进一步挖掘了石里克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4.
李小强 《佛学研究》2004,(1):244-251
本文主要论述净土信仰在大足石刻发展历程上的作用。以唐宋时期大足石刻的造像为例,说明净土信仰为大足石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充足的精神动力,其发展历程无不与净土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5.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56.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互动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为CMC)作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已在世界各国普及并使用。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英语聊天室中网络语言在话轮转换、过渡关联处(TRP)及话轮分配等方面与面对面会话(FTF)所呈现出的异同。从而丰富对会话分析理论的了解,提高对人类交际模式和网络语言使用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7.
赖东民 《法音》2015,(6):53-54
作为一位油画艺术家,我与中国的佛教艺术有着很深的因缘。记得儿时第一次见到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顶上由众多佛像组成的智慧海时所感受到的震憾,以至那阳光下一排排五彩斑斓的琉璃佛像至今时常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而后在多年的学画过程中走遍中国,无论是大漠中的敦煌,还是柳浪闻莺的西湖灵隐寺,从气势宏伟的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到刻画精细极致的新津观音寺、北京法海寺壁画,都是我的最爱,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8.
秦汉厚葬,修冢茔、开神道、置神道石刻,成为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秦汉神道石刻,今多不存。洛阳北邙东汉五陵仅存一神道石象。而天禄、辟邪之类石刻神兽,在中原地区多有发现,不但有显示发展演变规律的洛阳、孟津和南阳三种样式,而且发现天禄、辟邪与缑氏蒿聚成奴作刻铭,十分难得。神道石刻传到江左南朝,又形成一种以设置的制度化、组合的简明化、造型的规范化与纹饰的华丽化这类新体系和新样式,在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9.
燕国材  卞军凤  臧苗苗 《心理科学》2012,35(4):1013-1017
古今中外对于个体行为动力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于积极的人格特征,或个体行为乃是消极的人格特征作用的结果。刘劭的"欲处上"论和阿德勒的"自卑感"论,就分别是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者。本文拟在阐明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评析,以探求个体行为动力的实质。  相似文献   
60.
慧远是初期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学僧,并在庐山首创汉僧教团。虽然庐山教团的具体运作现已不详,但僧传所记慧远及其弟子的生平中,有涉及戒律的片段,由此可见慧远的戒律观及其实践;尤其慧远临终时为遵从戒条,拒服米汁蜜浆或续命,更是千古传诵。本文征引原来律典的说法,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期望能对中国戒律学和僧团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