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6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李晋民 《天风》2000,(1):43-44
信心是基督徒重要的信德之一,没有信心实在算不上一个基督徒。信心是基督徒的起跑线,也是基督徒必须一生追求和操练的功课。基督徒在信仰上对信心的要求,如布帛黍粟,不可须叟离开。为了便于理解,分点叙述如下。 一、什么叫做信心? 圣经给信心下了一个既简单又恰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宗教团体在宗教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在宗教工作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榆林共有市、县(市、区)爱国宗教团体26个,其中全市性五大宗教团体俱全,有全县性宗教团体21个。近年来,榆林市正确认识宗教团体的作用、明确宗教团体的基本职责、理清宗教团体建设的思路,积极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演觉 《中国宗教》2021,(3):11-12
不久前,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统战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全面落实,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战工作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党内法规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广州医科大学2004年~2014年的SCI论文总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等数据。结果发现,广州医科大学近10年SCI论文总数大幅上升,但篇均被引频次偏低;"沉睡"论文较多,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较少,尖端成果少。提出"不能没SCI",但要正确使用SCI,学术评价应该由重"收录"向重"引用"转变;应引入分学科、分层评估的机制,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提出"不能唯SCI",以该校人才评估的两个案例为依据,分析了将h指数和F1000两项指标纳入学术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沈承恩 《天风》2002,(5):10-12
这三段圣经都是彼得的讲道。第一段是圣灵降临后使徒的第一次讲道,第二段是使徒医好了一个瘸腿的人之后在圣殿里讲的道,第三段是使徒在大祭司面前受审讯的时候为自己作的辩护。彼得的这三次讲道都提到了一句话,就是:使徒们是“为这事作见证”。这里的“这事”是指什么事呢?是指耶稣的复活。在使徒行传第4章32-33节有一段话是叙述当时教会的情况的,说那时的教会万物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都蒙大恩。从这段话可知初期教会,为耶稣的复活作见证,  相似文献   
17.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来自山西省太原市和长治市的7所中学的2407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究了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共情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父母低头行为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基本共情可以显著地调节自尊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但不能显著地调节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虽然人们在平等理论上纷争不断,但是人们聚讼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上,其中约翰·罗尔斯的“基本善的平等”是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在当代平等理论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阿玛蒂亚·森等人为代表的能力分析路径看来,罗尔斯的平等观忽视了人际相异性,并没有注意到那些拥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的需求.实际上,森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罗尔斯的平等观,罗尔斯的平等观能够容纳森的批判,只要扩展罗尔斯的基本善的指标,就可以将森的能力分析路径包括在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罗尔斯的平等观是免于批判的.  相似文献   
20.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