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正银 《天风》2003,(7):34-35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吧!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回答: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和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就会减轻自己的痛苦;当我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狂喜就会变得静如止水?智者微微含首;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片刻说:把别人当成自己,就可以真正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对吗?智者以慈善的眼光应诺;继而说: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接着说:这就是说,要充  相似文献   
32.
"龙场教育四篇",是指明正德三年王阳明谪官龙场驿丞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四篇文章。"龙场教育四篇"分别蕴蓄"居夷何陋"理想、"四事"教纲、"无不可化之人"观点和"圣、举教育可统一"主张。它们之间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因有儒家圣贤人格精神贯穿其间而具义脉相连关系;是对史上相关理论的承传,并有实践、实例验证。这里,圣贤不再高不可及,而是实现了和边鄙之野人、乡间之俗人、改过之恶人以至于科考功利追求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33.
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最直接、最实在地体现人们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变革,并在精神上长久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力图用视觉导向传播城市信息,并满足服务公共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树立城市形象意识,美化和改善环境设施。  相似文献   
34.
《中国宗教》2022,(3):43-45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民间信仰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广东实际,坚持“尊重事实、把握特点、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的工作原则,持续推进全省民间信仰事务规范化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5.
为了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精神,10月16日,中国道教协会广大道职员工参观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相似文献   
36.
随着技术干预和增强人类道德的系统性实现,引发了人们的希望与恐惧、期待与不安、支持与反对的对立。增强派认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人类完全有权利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与自由意志、社会公平、人格特性等问题并不冲突,并能助人以达到"行善"境界。反增强派则主张人类无权进行道德增强:道德增强是一种"扮演上帝"的行为,会限制人类自由、扩大社会差距、人格同质化,甚至引发个体安全和社会风险等问题,道德增强的交锋实质上是传统道德自然主义与道德非自然主义两派博弈的理论翻版,它把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引向深入,有助于人类探寻道德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7.
本着科学研究工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与严肃的学术道德,为维护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少年时代,曾读《探险家迪亚士传》,其中有一段少年迪亚士与老师齐美南斯的对话,可以说一直都在激励着我不断求索的心灵:  相似文献   
39.
李昕 《天风》2003,(7):13-13
在生活中,我们会为美好的夕阳而感到叹息;为枯黄的树叶随风飘飞而产生伤感。其实,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更美。试想,如果傍晚的太阳不下山,清晨的时候我们又怎么会看见那希望的曙光呢?如果黄叶不离开枝头,充满生命的绿叶又从何处而来呢?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它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正如当年的大卫王到巴户林,被扫罗族基拉的儿子示每所咒骂一样。随从的人都要取示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