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香雪们"通过学习从农村走了出去,在从集体化向"去集体化"转变的路上实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但"觉醒之后怎样"的追问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去集体化"后中国乡村共同体的严重危机。我们或许应该返身回望集体化时代那种劳动中产生的"诗意",因为"个人意识"无论觉醒到何种程度,它只有根植于乡村文化之上才会具有成长性。  相似文献   
52.
亚丝明·特林卡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她就梦想成为一名耀眼的明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千方百计地学习各种表演技能。然而,大学毕业后,亚丝明·特林卡并没能找到一份与演艺相关的工作,而是成了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  相似文献   
53.
袁铖 《学海》2011,(4):81-86
二元经济模型是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理论基石之一。文章在对国外二元经济理论演进历程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既要充分认识二元经济模型的学术价值,又要注意其分析的局限。文章还回顾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曲折历程,提出今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思路是: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关节点,从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经营两个层面入手,构建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4.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方,本文选取托马斯·福特·布朗关于社会资本的系统性定义,以云南宗教为个案,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少数民族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云南传统宗教为切入点,进行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思考和解读。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与其丰富的社会资本的存量密不可分,同时,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也需要合理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55.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最为激烈的城镇化进程。我们见证了旧城街道的消失,见证了古旧房屋的拆毁,也见证了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我们见证了新兴小区的大量出现,也见证了无数新区在几年之内便重回“脏乱差”的境地,甚至目睹了一个个崭新的“鬼城”。因此,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都期待保持城镇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6.
城中村社区营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基于此,结合广东深圳城中村现状和国内外社区营造研究,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深圳城中村社区营造策略。研究发现,南头古城通过社区营造,改善了整体环境,完善了社区功能,带动了商业、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对深圳城中村社区营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7.
为探索成为自雇佣者与离开工作岗位后,高龄、女性、未婚与农村员工4类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抑郁症状增量变化,研究借助计分模型,使用2010~2014年CFPS数据分析两事件与抑郁症状增量的关系,检验年龄、性别、婚姻经历与生活所在地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一般员工成为自雇佣者后抑郁症状增量下降,离开工作岗位后抑郁症状增量增加;细化至高风险群体,高龄与农村员工成为自雇佣者后,女性员工离开工作岗位后,抑郁症状增量下降。表明职业转换后,常见抑郁症状高风险群体抑郁症状恶化趋势能够减缓。  相似文献   
58.
《天风》2011,(4):30-30
<正>~~  相似文献   
59.
伊斯兰具有优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文化蕴含的卫生理念对穆斯林及传统回族社区有着深刻影响,本文探索伊斯兰卫生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分析在传统回族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于洋北 《美与时代》2022,(9):118-120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明体系。中华文明根源于乡村,几千年来,乡村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仅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孕育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文明兴起并兴盛,而农耕文明有萎缩之势。在新时代,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因此,从保护传统村落、重塑耕读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城乡融合背景下农耕文明的传承,同时对城乡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时代意义、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