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2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康德虽然创立了自律论的道德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使道德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但却受到了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认为道德虽然是主观意志的自我规定,但人的自我意志又是受到客观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律规定的。道德需要在伦理阶段才能突破它的主观性,实现其真正的内容,否则道德原则和义务原则就没有内容。与此相一致,作为道德要素的善、义务和良心在道德阶段也只是主观的、纯形式的,需要在伦理关系中才能变成现实。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他律的内容需要通过自律的形式得以实现,自律的形式必须以他律为内容才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92.
前后期维特根斯坦都讨论了意志问题.按照前期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意志的行使或者说内在的意志行为不是任何一种经验或现象,进而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对于行动者本人来说也不是任何一种经验或现象.尽管如此,意志必定总是与某种感受或关于这种感受的心象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之出现与否可以说构成了意志是否得到了完全地行使的判定标准.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这样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反省和批评,指出我们既不能断言意志是经验,也不能断言意志不是经验;哲学家们为这两种断言所提供的论证均是不成立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3.
李石 《世界哲学》2010,(1):131-140
当我们讨论自由这一概念时,可以将人类的自由理解为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两部分组成。在文章《两种自由概念》①中,以赛亚.伯林论述了对行动自由的两种不同理解: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本文在伯林两种自由概念之划分的基础上,借助哈里.弗兰克对于人的意志这一概念的构建,试图阐释和分析自由的四个相关概念:意志自由,思考的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根据伯林的区分,第一个和第三个表达是自由的积极概念;第二个和第四个表达是自由的消极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查尔斯.泰勒所提出的"机会概念"和"实践概念"对上述四个表达进行区分。其中,意志自由和积极自由是"实践概念",思考的自由和消极自由是"机会概念"。  相似文献   
94.
本文围绕《尼采考订版全集》第九系列对于尼采晚期遗稿的编订,分析了从福斯特—尼采版全集,历经Giorgio Colli与Mazzino Montinari的考订版(系列1-8),一直到最新晚期手稿编纂中编辑范式的转变(系列9)。特别在历史比较的视域下,介绍了以形态学原则还原尼采手稿的编辑方法、原则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95.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由于欲望造成的。要摆脱痛苦,只在审美的瞬间能够实现,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这看似消极的人生观,其实隐藏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康德的道德哲学与其政治哲学是逻辑一致的,康德认为正义的优先性在于人先天的自由,而自由的主体坚持正义和遵从道德,则在于人的实践理性自身具有的善良意志,康德就这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仍然是先验的、空洞的,唯有从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这一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才能理解道德并使其获得自身存在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97.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以人性的善恶问题开始了他在后批判时期的宗教哲学论著。在《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一篇中,康德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善恶和原罪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的人性论和原罪观及其交互关系,从中引出康德与基督教传统教义的原罪观在自由意志层面上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8.
李天予 《天风》2000,(10):45-46
一日,妻向我讲起关于她孩提时候的一个故事。她说,一个雨天,她放学回家经过邻舍的一棵桃树,树上的桃子熟得透红透红的,悦人眼目。于是,她顺手拣起几块石头打落了满地的桃子。  相似文献   
99.
居俊 《现代哲学》2020,(6):102-109
公民是康德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但学界没有足够重视它最本质的先天性特征。公民概念的先天性缘起于先验的普遍主体学说,因为"公民"从私人到国家、再到世界的扩展基于一种普遍主体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先验自我对于经验自我的奠基之中,而先验自我经由其自发性展示的理智本性,上升为作为实践自我的自由意志。通过发布普遍的道德法则,道德性的自由意志成为普遍意志,进而演变为公民先天性的直接源头,并造就了作为公民体制与公民原则"诞生地"的法权领域。在法权领域中,作为公民体制典型的国家理念与先天的公民原则(自由、平等、独立)得到证明。因此,在批判哲学中存在着一条从先验自我出发、经由表征实践自我的普遍意志导向政治共同体的建构之路。由于公民概念的始基在先验哲学中,所以康德哲学在根本上内含着政治性。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孤独感问卷、意志控制问卷和抑郁问卷对688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5.62岁,男生314人)进行调查,考察了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父母心理控制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孤独感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抑郁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因此,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