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17篇
  9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1.大脑进行思维要消耗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在脑内转化为功,但是,能与功的当量到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912.
本文首先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储蓄率的机构,利用中国29个省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储蓄率的影响.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抚养率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存在负相关性,工作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也呈现负相关性,这些实证结果在控制了其他一些人口结构因素以及经济变量后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913.
分别运用外显的描述性范式和内隐联结测验两种方法对决策的比率偏好及其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外显决策受到效价类型的影响,负效价情景下的比率偏好现象明显降低;(2)被试存在内隐比率偏好效应,这种偏好影响着被试对决策的认知和解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运用内隐联结测验来测量内隐比率偏好是有效、敏感的。(4)外显比率偏好与内隐比率偏好涉及决策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914.
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人类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审美传统,其根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和谐、宁静、轻松、惬意、莺歌燕舞、和风细雨.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要秩序井然,可以理喻.西方人称"不含奇迹的人生是最合宜的人生",中国人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里,"不含奇迹"、"平平淡淡",正是传统美学与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915.
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上有党内民主,下有社会基层民主。党内民主是全社会民主实践的火车头,起着领导、带动和示范作用;社会基层民主是全社会民主的根本,是民主建设走向纵深的基础。二者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互为呼应、互为促进之势。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的体制内路径;一条是通过市场经济改革所逐步发现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体制外路径。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应当是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结合,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结合。做好这“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16.
历史上的山西地区,南部深入中原腹地,中、北部则地处汉民族与非汉民族的交错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得大量内迁的非汉民族以山西为归宿,而且每当分裂或战乱时期,山西往往成为北中国的战略要地或政治重心,因而既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也成为大批难民的庇护所,从而出现一个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阶段.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期图对十六国时期非汉民族内迁山西,及其对该地区带来的影响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917.
郭象立足于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在玄学会通儒道的时代背景下,对圣人人格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认为圣人具有无心顺物、游外冥内之德。一方面,传统的儒家圣人被赋予道家的自然性情,成为被老庄化了的圣人;另一方面,又为传统的道家圣人赋予了积极有为的品格,消解了其超越避世的特征,从而在理论上将内圣与外王合而为一,解决了魏晋玄学中超世与入世、方外与方内、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等重要理论的内在统一问题,为儒道会通提供了多重视角。虽然郭象的圣人人格论有违庄子的原意,但在诠释学的视域中则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18.
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919.
幸福人生向来无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标准不同,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理解也会常有变化,但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三件事: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有人信你。一个人身处困境,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怀疑你,责难你,但只要有一个人对你深信不疑,你就不会对前途绝望,丧  相似文献   
920.
呼请神癨名讳以治病,在战国时应已存在,唯彼时所存思者为身外神.而存思身神名讳的,则似始于汉纬,本用以治病,至上清经派而用以修仙.上清经派认为身神有大小尊卑之别,且身中有一神,外界即有一神与之呼应.上清经派的特色在于,观想身中神癨,使外神与内神相合为一,而达炼形易质,长生不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