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6篇
  6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 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家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52.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宠物的道德地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文通过预研究将宠物分类成传统宠物和非传统宠物,并通过研究1~3探讨养宠人身份、宠物类型与宠物特质对宠物道德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传统宠物道德地位高于非传统宠物,该差异由能动性、感受性、危害性中介;(2)比起非传统养宠人,传统养宠人感知到的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更高;两者感知到的非传统宠物道德地位无显著差异;(3)动物同理心在传统养宠人宠物依恋与传统宠物道德地位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宠物内部存在道德地位差别,表现为传统宠物主义,养宠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3.
通过两个实验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实验1选择低地位群体大学生,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其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以及外显特质的评价;实验2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两个实验发现,在外显层面,低地位群体对外群体评价更高,表现为外群体偏好,但无内群体贬损;在内隐层面,能力维度的内-外群体评价的差异效应特征为外群体偏好和内群体贬损,而在热情维度则表现为外群体贬损,即低地位群体对内-外群体的评价模式出现了外显和内隐分离现象。两个实验共同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评价具有内容多样性和心理水平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4.
社会经济地位是疾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常用社会学指标,反映了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众多研究显示,低收入、低职业等级均增加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危险性;高社会剥夺亦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但这种影响存在年龄、性别和脑卒中亚型差异。在脑卒中预防与控制中,应关注低社会经济地位这一高危人群,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5.
利益驱动是“利润绩效”至上折射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根本因素;漠视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根基是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基本因素;“利润绩效”转嫁给患者是从医人员对医德底线失去敬畏的强化因素.“利润绩效”至上的利益机制昭示医学伦理缺陷,折射医德滑坡.  相似文献   
156.
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为了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市场就必然要通过广告等现代营销术去激发人们的消费,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若人们对这些营销术不假思索地回应甚至被牵制,就必然会投入到为消费而消费的活动中,从而丧失人的主体性。消费是人的消费,人的现实消费行为应将“以人为本”作为价值依据,使消费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在广告的“循循善诱”下,我们应当科学、文明、健康地消费,使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7.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本文就自我同一性的诸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同一性扩散、心理的延缓期几个方面;并介绍了中外有关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的几项成果,包括马西亚(J.E Marcia,1964,1965)的研究、加藤厚(1993,1997)的研究和张日昇(1993,1994)对中国青年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实证研究;此外,还介绍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自我测定量表及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8.
使用数据集研究法、问卷法、情境实验法以及现场实验法,通过五个研究探讨了数字迷信效价对邪恶消费的影响,以及控制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数字迷信增加个体对邪恶商品的消费,而消极数字迷信减少个体对邪恶商品的消费。控制感能够调节数字迷信对邪恶消费的影响:在高控制感条件下,不同数字迷信效价对邪恶消费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低控制感条件下,不同数字迷信效价对邪恶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数字迷信影响个体进行更多的邪恶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59.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20,(1):144-149
绿色消费属于道德范畴,消费者在助推绿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绿色消费会降低指定性道德约束或增强禁止性道德选择,消费者会变得不再绿色甚至自私(如享乐、撒谎或偷窃),这便是绿色消费的许可效应。从时间维度上来说,绿色消费许可效应的产生包括启动效应-绿色消费-许可效应三个阶段。有关该效应的理论解释是道德自我调节。从根本上来说,化解该效应需要消费者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它包括两个路径:一方面,从绿色行为到绿色自我,抽象化表征行为,将绿色行为与自我概念相连接,采用自下而上加工方式实现;另一方面,从绿色自我到绿色行为,基于价值观-行为一致性原则,会促进个体产生更多绿色消费以及节俭和利他,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加工。文章最后指出未来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0.
刘祖云  刘腾 《学海》2022,(5):82-89
“生态乡村”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看,从“生态乡村”概念的缘起到相关学术理论的发展,“生态乡村”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对相关文献的回溯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态乡村”理论运思的内在逻辑与实质内涵;与此同时,“生态乡村”建设必须由理论运思向实践行动跃迁,而从实践行动上看,“生态乡村”建设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村民参与”,更需要“消费转型”,这是“生态乡村”实践行动方案的三个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