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杨永俊 《学海》2006,(4):203-207
自王莽禅汉开始,九锡礼是封建时代禅让政治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九锡礼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九命之仪,然而两者之间在内容、形式与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无法等同。九锡礼是王莽托古改制的产物,它为王权禅代起着礼仪上的文饰作用。  相似文献   
192.
本文从唐伯元的治学经历入手,探讨他的学术、思想的渊源与主要内涵:唐伯元心性论的基本结构,他对性与身、心与物、理与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将修身看作一个包容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次扩展的过程,以此为孔门学问之要旨;因此,他批评阳明学派“以心为学”的倾向,并着力推崇“礼”学,以礼为儒者内外双修、成己成物的必须遵循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3.
荀子礼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学见长。荀氏之礼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学之人本文化论;苟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学之社会政治论。  相似文献   
194.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结合新出土的历史文献,对《中庸》中“诚”、“性”、“情”、“礼”和“教”等最为重要的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中庸》所蕴涵的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95.
管仲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的王霸学思想既是对前先秦文化思想精神的时代性因革,又是对后来哲学思想的开启。管仲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的刑赏主义法治思想和功利主义治政思想,其赖以支撑的伦理精神是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基础是水本原论哲学。从历史源流看,管仲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因人事而自然”的思维道路,是自然人性论功利主义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始祖,并以此开辟了“以刑入礼”的刑赏主义实践道路。管仲的思想之源,是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以王道为目标、以天道为根据、以人道为途径的“王官之学”;管仲的思想之流,不仅涌动出法家思潮,而且激励并贯穿了先秦诸子各家学说。  相似文献   
196.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7.
本文认为"礼失求诸野"是儒家的一项文化开放主张,通过历史疏证,可知其适用范围很广,并由此形成中国文化发展与整合互动的机制,即以民间文化丰富经典文化,以四夷或域外文化充实中国文化,反之,经典文化则对民间和四夷文化进行整合,从而既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又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发展张力.  相似文献   
198.
"三礼"详载先秦名物,若无图相副,阅读极为不便。宋聂崇义的《新定三礼图》二十卷,是目前所存最早、最完整的以图为主研究"三礼"的著作,也是汉唐以来以图文形式研究"三礼"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对"三礼"中之名物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和分类考释,其解释名物,除用文字说明外,均绘一图,共计三百八十一幅,与文字相辅,清晰直观,一目了然。丁鼎先生整理的《新定三礼图》,集诸本之善,改正讹误,采众家之长,解说文字。整理者仔细校勘注释,施加新式标点,对《新定三礼图》中的图、文进行合理编排,或左文右图,或上图下文,图文清晰,一一对应,互相关照,极便读者阅览。是目前最完善、方便的读本。  相似文献   
199.
王进锋 《管子学刊》2008,(2):107-109
“面缚”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出现,它往往和其它礼节一起构成投降礼仪。“面缚”在后来的历史时期甚至成为投降的代名词。历来的学者对“面缚”的形式提出了很多的解释,但矛盾的地方仍然很多。笔者结合文献、考古、古文字方面的材料,提出:“面缚”来自于古代捆绑战俘的习俗;它的形式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是缚手于前、缚手于后、捆绑颈项以及颈手俱缚中的任一种。  相似文献   
200.
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和北京市一区两会于2008年4月18日,在北京市政协常委会礼堂,隆重举行了纪念傅铁山主教逝世一周年纪念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