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赖换初 《伦理学研究》2012,(3):40-44,141
“敬”、“让”是《礼记》这部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礼学文献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礼记》在关于为礼必须端肃、恭敬、谦让的大量记录和论述中,对“敬”和“让”的伦理意义作了独到的阐发,在中国伦理史上首次提出了“敬让之道”的概念,视“敬”“让”为君子必具之德,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也首次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个职业道德的核心概念.《礼记》所阐扬的敬让思想,丰富了中国伦理学理论宝库,对中华民族敬让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2.
正全国道教界: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目标。从古以来,道教一直尊奉道法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也就是关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平衡,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认为,人类只有顺从自然的法则,保持生态的平衡,才能促进万物的共同繁荣。在环境保护方面,历代道教徒也留下了许多智慧和事迹。  相似文献   
163.
赵彧  高岩 《管子学刊》2013,(3):59-61
“和”之历史,源远流长。循其本源,“和”源自“觫”,初文指古代一种和声乐器,后引申为调和、应和之义。随时代之发展,“和”由音乐之适度相和渐而被提升至伦理及哲学高度,孔子正是继承了西周以来“和”之含义,提出“贵和”思想。本文旨在通过追溯“和”之渊源,探索“和”含义之流变,揭示孔子以“仁”、“礼”致“和”的“和为贵”思想,发掘其宝贵益义。  相似文献   
164.
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礼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5.
张俊相 《道德与文明》2001,(2):42-46,50
荀子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先秦思想家的理欲观,建立了以其宇宙观、人性论为基础的"进则近尽,退则节求","以道制欲"的,充满了辩证意识的理欲观.荀子的理欲观是先秦理欲观发展的顶峰,其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于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6.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玄学、佛学的冲击,已频于消歇。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自西汉以后从未动摇,只是一度削弱过。一切试图有所作为的帝王,总是关心儒学的发展和运用。通常人们把南朝帝王,尤其是梁武帝奉佛看得极为严重,并得出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国的结论。其实,处在南朝战乱频繁,佛、道思想流行这一历史时期的梁武帝,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中对繁荣儒学做了不少贡献。南朝经学以梁代最盛,也最具特点和代表性。这与梁武帝的倡导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7.
徐晓鸿 《天风》2016,(6):24-25
原文:于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弥施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 译文:正因如此,我们所信三位一体之一,景教徒所尊崇的弥赛亚,隐藏真神的荣威,如同凡人一样降生到人世间。  相似文献   
168.
南北朝礼学盛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礼学尤明”时代。本文立足社会现实,围绕君权、族权的巩固,展开对当时礼学盛因的探析。以为战乱后重新整合社会秩序,离不开礼仪的实施及礼学的教化。其间,帝王意志起了很大作用。而南北朝为宗族社会典型期,宗族对等级亲疏关系的重视,也导致礼学的发达。另外,文章认为南朝礼学的兴盛,也是儒学与玄学佛教相抗争的结果。玄学佛理的流行,促使儒士经师加紧对儒典的深入研究,礼学则为儒学传统的重要因素。而北朝社会各阶层因其特殊的条件,更加热心于儒学的教化工作。最后,文章又从经学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去解释礼学兴盛原因。以为郑玄《三礼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9.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而成就理想人格,达致理想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70.
了解农村男性穆斯林行"净礼"和"割礼"对尿路感染及炎症所致的尿路刺激征的保护作用。采用义诊现场问卷,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聚居地区360名20~60岁男性穆斯林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割礼"和"净礼"对防治尿路刺激征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