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毛国民 《现代哲学》2016,(4):103-108
"墓祭"是儒家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但"古"代是否有"墓祭"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厘清。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墓祭"概念界定不清,二是"古无墓祭"之"古"的时间节点不清,三是墓祭"非礼"与"有无"因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话题而纠缠不清。"非礼"属于价值层面的话题,而"有无"属于事实层面的问题。从价值上看,狭义墓祭乃"非礼"勿容置疑;从事实层面看,广义墓祭在秦汉之后已经"成俗"。  相似文献   
152.
本书立足《仪礼经传通解》整书,结合先秦至清代各类文献,遵从文本文献和历史文献相互参照的原则,研究《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之间的异同点,考察朱子学派在礼学文献、礼例、礼图等礼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影响,勾勒出被隐蔽的朱子学派礼学发展史和接受史,对朱子礼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填补价值。  相似文献   
153.
自汉兴以来,叔孙通、陆贾、贾谊、晁错等人皆为汉代礼仪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因为各种政治、思想的原因,汉家礼制终未能以国家法度的形式确立下来。直到太初元年,汉武帝颁布《定礼仪诏》,提出"因民而作,追俗为制"的原则,才终使汉家礼制成为典常、垂诸后世。但与《淮南子》因时和因地的双重制礼标准相比,汉武帝提出的原则实只是择其一端、有所取舍。取"因时",是为了与惯于以风俗教化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的文臣士人相抗衡;舍"因地",则是对汉初以来不断兴风作浪的地方藩国的压制。看似简单的《定礼仪诏》,在寥寥数语中蕴含有颇为复杂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154.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55.
荀子激烈批评思孟"五行"说的原因学界有过多种看法,而其深层、根本的原因却在于在荀子和思孟之间存在思维和哲学基础的根本差异,荀子所持有的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而思孟"五行"说坚持的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前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因为在孟子所因循的子思代表的春秋文化和荀子所站立的战国后期文化之间,知识范型与符号体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可以从"五行"说产生和流变的几个阶段中清楚地看到。  相似文献   
156.
《天风》2002,(3):55-55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举办第七届气候会议长期以来,世基联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去年十一月,世基联在摩洛哥举办了第七届气候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伊斯兰教代表,双方就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宗教间对话,互相交换意见。会议一致认为,为了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爱惜自然、保护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7.
韩愈 《天风》2018,(3):18-19
“道”的宣讲,是教会崇拜生活双焦点“圣道礼”与“圣餐礼”中的一个,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宣讲效果好,圣徒团契就建造得牢固。今日教会为了提升证道效果,最常见的做法有播放精美的幻灯片、插播视频和清唱诗歌,或配以喻道故事和见证等。  相似文献   
158.
王苏  傅永聚 《管子学刊》2011,(3):49-52,90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而成就理想人格,达到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59.
关于老子及老子入秦事,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本文试图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出发点,对老子入秦事件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说法.考证的前提是相关的各种历史文献,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考证的参照材料是有关老子弟子的生平事迹记录.考证的基本线索是文献中提到的两个关键词:周之衰和癸丑年,重要坐标是孔子问礼.其结论是:老子入秦的年份是公元前488年.  相似文献   
160.
清代学者纳兰性德曾指出:"宋之群儒,经义最富,独诠解《周礼》者寡,见于《志》者仅二十有二家而已。盖自王安石当国,变常平为青苗,藉口《周官》泉府之遗,作新经义,以所创新法尽傅着之,又废《春秋》,不立学官,于是与王氏异者多说《春秋》而罢言《周礼》。若颖滨苏氏、五峰胡氏,殆攻王氏而并及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