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民主办教”听起来似乎较新颖和陌生,但经细细品味体验,特别是慢慢思量整个教会发展的过程,研读教会的圣典,考量每一次教会经受重大变革的脉络,研究和思考整个教会神学的静态内涵,尤其是动态发展演变历程,圣教会能延续二千年跨入第三个千年,都会留下或者说根本就脱离不开民主管理,离不开同时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2.
国内新闻     
《天风》2012,(8):61-63
<正>2012年8月会议·活动中国基督教两会承办世基联国际事务委员会第51届全体会议中国基督教两会应邀承办的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简称世基联)国际事务委员会第51届全体会议,于2012年6月11日至15日在南京召开。参会人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代表,包括教会领袖、义工领袖及学界代表。中国基督教协会总干事阚保平牧师代表中国基督教两会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第二日举办"中国日"活动。经济学家谈镇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勇、中国基督教协会会  相似文献   
113.
从佛弟子到被奉为诸佛之师,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是印度佛教中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从争论文殊与普贤排名到提出"三圣圆融"学说,从确立五台山为文殊根本道场到建成佛教朝拜、修行、研究和弘法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的两条主脉。特例性质的文殊信仰在中印佛教中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4.
天主在磐石之上建立了他的圣教会,这块磐石,就是我们的宗徒、神长,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教友。因此,我们自己就是教会的主人,紧密团结,共同办好我们的教会是我们每一位神长、教友的责任和本分。 耶稣降生为人,也正是为了我们所有的天主的儿女,就是为了使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充满关爱、充满温馨的美好乐园。 民主办教是实践这一本分和美好愿望的最好形式 民主办教是我们圣教会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教会是从宗徒传下来的,今天,我们就应当以宗徒的精神来办好教会。而宗徒们传教的传统精神就是“民主办教”。宗徒大事录第一章记载…  相似文献   
115.
本文试图通过对华严宗初祖杜顺与五台山关系的分析,揭示中古东亚佛教宗派建构史上的一种模式:圣境与圣僧———指那些被视为菩萨化现的高僧———的双重交互确认。杜顺在中唐以后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并于宋初被尊奉为华严宗初祖。本文首先考证了杜顺乃文殊化现这则传说的来源及其形成时间,进而追问这则传说产生的思想史背景,并得出以下结论:五台山在南北朝末期成为佛教圣山,并在唐高宗至代宗时代确立了其文殊菩萨道场的神圣地位,密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华严宗人希望借助五台山来抬高自身的地位。以澄观为代表的华严宗人凭借《华严经》之于五台山文殊道场的经证渊源,提高了文殊在华严义学体系中原本并不突出的地位,创立了文殊与普贤并重的三圣圆融观。同时,他们通过僧传等文字,编纂了早期华严传习者与五台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顺乃文殊化身的传说。于是,杜顺通过五台山获得了神圣地位,而五台山则通过杜顺被确立为华严宗的圣山。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华严宗构建起了稳固的相互关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6.
上海因中国在世界得名,而上海的佘山则以其特有的基督宗教特性及人文景观在中国得名。在国人的眼中,佘山是展现宗教文化特征的胜景之地。在我们神职信众的心中,余山是洁净的圣地。"满被圣宠者"的中华余山圣母无时不刻地在护佑着我们中国圣教会。  相似文献   
117.
李存山先生对张岱年先生的文化实相和综合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使得这一具有重要的文化理论重光于世,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发展以适应当代需要,使之超越传统的天下文化观而成为一种现代文化观。他以这种文化观为指导,重新研究儒家思想史中一些重大问题,解析儒家文化常道之内涵,展望儒家文化的当代新命,并就三纲五常、民本与民主以及体用之争等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新观点。本书既有理论的思辨,历史的回溯,又有现实的观照与未来的展望,由史及论,史论结合,尤其是书中提出了一种知常达变、兼融中西、中道理性的文化观,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对于华夏文明的现代转型兼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8.
陈丰盛 《天风》2021,(2):57-57
自1980年开始,中国教会随着礼拜恢复,逐步有限地恢复了文字事工、神学教育等教会事工.神学教育方面,仅有金陵协和神学院(下称"金陵")开设研究科(硕士与博士),其余则是颁发本科或专科文凭.十余年来,就算不少神学院校被评为高等院校,但除金陵之外,并没有其他神学院校得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中国目前三万多的牧者...  相似文献   
119.
佛教苦乐观     
陈兵 《法音》2007,(2):5-11
苦与乐,是人们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苦乐观,实乃每个人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基础。苦乐观在佛教教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陀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专讲苦,第三灭谛实质是讲寂灭苦而获得究竟的乐,讲造成苦之原因的第二集谛,和达到常乐涅槃之道的第四道谛,实际上也都围绕苦与乐这一主题。四圣谛说明:消灭人生诸苦,证得究竟的常乐,为全部佛法的宗旨所在。佛教对苦与乐的种类、相状、生起的因缘、终极实质作了精细的解析,并提供出离苦得乐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0.
齐胜利  崔小敬 《法音》2022,(5):42-47
<正>以唐代寒山、拾得公案及其诗歌为核心的天台三圣(丰干、寒山、拾得)文化对后世禅宗及高僧大德接引学人的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元代禅林中,对于寒山诗的阐释、引用既继承了宋代禅林的思想传统,如对于“水牯牛”“圆月”等禅趣意象的继续使用,同时也有了新的诠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