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31.
《美与时代》2020,(2):I0001-I0001
一、杂志简介《美与时代》城市版系郑州大学主管,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河南省美学学会主办,美与时代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专业期刊。为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经河南省出版局批准,美与时代杂志社推出城市版。《美与时代》城市版拥有一大批专家、顾问、学者,为城市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研讨把脉,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32.
至美无华     
周末,吃过晚饭在街上散步,路过一家花店,想起电脑桌上少一盆仙人掌,据说这种植物可以吸收辐射,就走进去看花。  相似文献   
33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映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的影片也越来越多。女导演索非亚·科波拉执导的《迷失东京》获得包括奥斯卡、金球奖等多项影评人奖和提名。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对该影片中体现的美日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34.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335.
9月28日,尔道即真理——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华盛顿隆重开幕。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和我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应邀出席并与中美基督教领袖共同为展览剪彩。此次展览主要通过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圣经题材的艺术作品,回顾圣经在中国传播和翻译的历史,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圣经的印刷、  相似文献   
336.
《佛教文化》2011,(3):8-9
当今的世界,仍然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战争的硝烟仍然弥漫在地球上空。贫与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仍然在加剧。冲突和战争的根源,除经济因素之外,公认为在于政治、宗教、文化的冲突。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也十分严重。经济增长、意义丧失,被认为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情冷漠,心理和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33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如何有效地引领幼儿快乐歌唱,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338.
339.
先秦本体论哲学原本是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合一的,也是有无混一、体用不二的。但是秦汉以降,中国的本体论哲学有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一是"元气论"的宇宙生成论;二是玄学"本体论"。这两个思维发展的歧出分别延续了最高本体双重规定的"器"的层面和"道"的层面,"有"的层面和"无"的层面,"用"的层面和"体"的层面。发展到宋代的理学,这两个歧出终于都得到修正,呈现出向先秦本体论哲学圆融特质的回归。在这一逻辑进程中,郑玄对《易纬》"太易"范畴的解读在很多方面都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40.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