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0篇
  40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医者的审美是在口腔修复体制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医者面对一件自己以技术手段完成的良好修复体,会感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一切修复行为所产生的产品——修复体,都是医者以恢复患者口腔生理功能为目的,按照自己掌握的口腔修复技术的操作规律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当修复体实现它的预定功能,合目的性与规律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医者就取得一种自由;而能够充分体现这种统一的修复体的典型形式,或者说是它的自由的形式,就表现出一种美,这就是口腔修复体的功能美。在这个过程中,医者通过外在自然的人化,达到自身内在自然的人化,医者不断通过修复体的产生,逐渐有了对修复体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说医者最初的审美活动就是对修复体的功能美的感受。我们研究医者与修复体的审美关系,不能只靠研究艺术美,还要研究修复体的功能美。只有通过对修复体的功能美的研究,才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医学美的本质理解。  相似文献   
272.
中国传统哲学是在经典的诠释中发展的,<周易>诠释学的转变直接促成了北宋理学的发生发展.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学的结构可以分为经典的诠释对象、经典诠释的主体和经典诠释三方面,而经典的诠释又可以分析为诠释模式、诠释内涵和诠释风格.对于北朱理学的易学诠释来说,其话语系统是重视义理,其内在理路是坚持"体用一源"的本体与现象的圆融,同时又开出独具特色的修养论与功夫论,其诠释内涵则坚持天道性命的贯通,而赋予本体以价值意义.北宋理学家正是由易学诠释学,从玄学中转出来,而能与佛、道抗衡.理学家对<周易>的解释也解决了会通<孟子>与<中庸>、<易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273.
徐晓鸿 《天风》2009,(4):42-43
诗歌是语言的凝练、情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你能想象没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汉民族还能称得上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吗?同样如果没有《荷马史诗》的古希腊人、没有吠陀诗歌的印度人、没有《阿通太阳神颂诗》和《尼罗河颂》的古埃及人、没有了《吉尔伽美什》的古巴比伦人,他们还能享誉世界吗?  相似文献   
274.
姜安 《佛教文化》1993,(2):40-42
本期的好稿件纷至沓来,令主编好生欢喜。本栏这篇文章便是发稿之际从天而降,一封快件赶上了排版期限。作者姜安热心于佛教文化,而且与上期《火日藏仓活佛转世记》的作者闵有德先生文章呼应,珠联壁合。二人竟是一对贤伉俪,令人赞叹。姜安女士“与藏民族有亲缘关系并研究藏族文化”,可喜可贺。祝愿汉藏民族和睦,显密佛法圆融。  相似文献   
275.
时值举国上下喜迎祖国六十华诞,金城兰州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欣闻我的同乡同族友人,著名阿文书法家陈坤先生在他潜心耕耘探索多年的阿拉伯文书法园地中,又喜获累累硕果,一本内容丰富、特色浓郁、装帧精美、印刷考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终于和广大热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276.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于佛教、道教寺庙宫观的音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又与民族音乐和民间地域音乐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音乐形态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由于通常都是采用师徒之间“口授心传”的传承方式,因此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辽宁鞍山的千山寺庙音乐就是独具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277.
从佛弟子到被奉为诸佛之师,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是印度佛教中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从争论文殊与普贤排名到提出"三圣圆融"学说,从确立五台山为文殊根本道场到建成佛教朝拜、修行、研究和弘法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的两条主脉。特例性质的文殊信仰在中印佛教中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78.
学佛三境界     
高健 《佛教文化》1997,(1):46-46
一者,学佛之前的境界可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众生学佛之前,因不明佛法大义,慧眼未开,无量劫来的妄念缠绕难解,世俗眼光大多停留在眼前有限事物的表层联系上,分别计度之心特重,若有人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稍稍深入研究那么一点点(其实仍是很表浅的),或可被世人认为是大聪明者,却将至深至广、最为圆融无碍又难值难遇的佛法圣谛反视为“迷信”故而见山执山,见水执水,固执所见,难得般苦。二者,学佛初入时的境界可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学佛若能初步入门,可渐悟成顿悟“境由。必造”、“四大皆空”之宇宙真谛,故而…  相似文献   
279.
智顗“三谛圆融”的学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谛圆融,是天台宗实相论的根本原理。本文追溯了南北朝的二谛义之争,从中抽绎三谛思想的理论源起,论证法华圆教里的三谛就是二谛,揭示三谛圆融的实质就是“圆融相即”,说明智顗的实相论调和了“言教”和“境理”的矛盾,达到了本体论与真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80.
孔子美学的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没有专门的美学论文和专著,但他的美学思想却是相当丰富的。有一定的研究对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性质鲜明独特,各部分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潜在体系。孔子美学是儒家美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探讨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