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鹏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4,46(8):1192-1207
目前道德心理学中存在对道德推理作用的质疑, 这一质疑源自哲学领域的著名争论。从经典道德心理学理论来说, 道德推理应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新近的观点则否定这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 获得了50项研究和83个独立效应量, 共包含16738名被试。检验表明发表偏差不会影响元分析的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是准确的。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与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 与不道德的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推理测量工具的类型会影响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被试年龄阶段会影响道德推理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这些结果肯定了道德推理的作用, 也强调了研究过程中要关注测量工具的类型, 指出了需要开发更全面的道德推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2.
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实验法探讨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对幼儿时空推理能力的影响,并试图探究“莫扎特效应”产生的机制.采用相同唤醒度和情绪效价但不同结构化和周期性的三首音乐为刺激,共342名大班幼儿参与实验.结果显示:高度结构化、长时程周期性的莫扎特音乐K.448显著提高了女童时空推理能力,而在男童未发现此效应;而不具备高度结构化与周期性的科普兰“猫和老鼠”类似无声静息,对幼儿时空推理能力无显著影响.综上,产生“莫扎特效应”,音乐需具备长时程周期性和高度结构化特点,支持“直接启动说”理论.  相似文献   
63.
记录14名正常成人完成四种空间推理及一种基线任务(记忆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对空间推理的脑电活动情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s-900ms窗口,推理任务比基线任务诱发更大的正成分。对不同推理任务的比较表明,具体与抽象材料的单模型推理诱发相似的波形;单模型与有效的双模型任务诱发的ERP成分明显不同,在300ms-600ms窗口,后者比前者诱发更大的正波;在200-600ms时间窗口,存在有效结论与无有效结论的双模型问题也诱发明显不同的ERP波形。研究的结果表明,推理与记忆涉及不同的加工要求,推理需要整合前提的信息,而记忆只需要储存前提信息。在解决双模型推理问题时,从200ms开始,被试就对刺激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与判断,随后对双模型问题采用有注解的单模型加工策略。另外,不同材料的空间推理任务之间的波形较为一致,表明视觉表象并未明显影响空间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64.
条件推理的条件概率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理论模型和实验范式两个方面对Oaksford等人提出的条件推理概率模型作了综合评述,并充分肯定该模型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推理心理学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5.
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志强 《心理科学》2008,31(2):389-392
采用结论评估范式,通过考察不同类型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比较了选择性检查模型、必然性误解模型和心理模型理论对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预测,对各种理论的解释力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模型理论能够包容较多的实验现象,并对信念影响推理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因而较其它理论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6.
条件性推理测验关注人们如何解决表面上看上去类似于传统归纳推理测验的问题,其真实目的是根据反应者是否将基于某种内隐偏差的解决方案视为合理的,进而评估反应者的人格倾向.有证据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自陈问卷的有意扭曲等相关问题,获得更可靠的结果.这种测评思路在成就动机和攻击性两个领域的研究中已经获得初步成效,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都较为理想.然而也需指出,这一新思路尚处在发展中,还有一些问题如施测方法、测验构建和思路拓展等需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7.
张凤华  杨群  张庆林  汤永隆 《心理科学》2008,31(6):1461-1465
通过预备实验选取前件(或后件)是二元(或多元)的5种条件命题的4种推理形式作为实验材料,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考察了五种不同条件命题类型对4种推理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命题类型、推理规则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非常显著.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条件推理的集合映射模型.  相似文献   
68.
真值在最初的时侯只有一个。为了更好地把握“真”这个真值,才引入了真值“假”。在数学推理中,有这两个真值就足够了:因为处理数学句子只需使用一阶逻辑中的二值语义和证明论。然而当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准确、有部分错误甚至被扭曲时,这两个经典的真值就不足以灵活地表达和处理我们的知识。我们将首先分析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在处理Rényi—Ulam问题时所起的作用。“二十问”游戏中的信息流遵守布尔逻辑的规则,相比起来,该游戏的Rényi—Ulam变异所产生的回答却可能是错误的,对同一个问题重复提问得到的两个相同的回答所产生的信息,要多于仅仅只回答一次时得到的信息:幂等律A&A=A不再成立。这个游戏中的回答遵守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这一逻辑在处理连续事件的融贯概率估计方面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能够推广处理yes—no事件(即在任一可能世界中,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的那些事件)的菲尼蒂概率理论。假定事件集E={X1…,Xn}等于某布尔代数F上的一组元素,菲尼蒂证明了,定义在E上的映射p是“融贯的”当且仅当它可以延拓到F的概率测度上。p的融贯性意味着,如果一个赌徒A把概率度p(Xi)分配给每个事件Xi,他的对手B不可能迫使他下注,使得B确保在每个可能世界中都赌赢。菲尼蒂利用他提出的融贯性标准,得出了概率论的柯尔莫哥洛夫公理。使用卢卡西维茨逻辑,我们把菲尼蒂理论推广到测度值为实数区间[0,1]的那些事件上。只要经过恰当的规范化,这类事件的例子就是大量地、或显或隐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打赌之中。  相似文献   
69.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缺失之间的对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0.
史滋福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1,34(4):970-973
采用贝叶斯推理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探讨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启发式策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分析该问题的困难原因。结果发现:(1)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可得性启发与后验概率估计过程中的直觉调整差误密切相关;(2)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文、理科被试都同样会产生直觉调整差误偏向;(3)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后验概率估计值和对推理问题中包括虚报率信息的命题的可得性测量所得主观概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