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试论误诊学研究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误诊学,作为一相对独立的学科提出已经近10年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人对其学科地位和研究方法认识不清,这里就学科提出的依据及方法进行讨论。简单地说误诊学是研究临床工作中错误诊断发生的规律和防范措施的一门学问。研究的主要价值是弥补或补充诊断学之不足,它与传统的诊断学相对应,是从诊断学的另一个侧面,分析、研究在诊断工作中未获得正确诊断和及时、全面诊断的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其目的是,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断的准确率。1 误诊学提出的依据一门学科的形成和独立,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愿所实现的,而是它自身发…  相似文献   
52.
郭畑 《孔子研究》2016,(5):104-114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53.
北宋苏轼,既因撰写《东坡易传》而具备了易学家的资格,又不时关注《易》的筮占之用,在筮卦变占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筮占操作可接通、感通大化流行的宇宙场域或曰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而将与疑惑相关的信息收摄呈现于所得的六爻之卦上。卦有动爻时,断占的规则是,动爻有几个,之卦(变卦)就有几个,因而由本卦向之卦的变迁及其所昭示的时的境域变迁,就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这与春秋时人以及朱熹的见解存在莫大差异。在后者那里,无论动爻是一还是多,之卦只有一。前者较之后者具有别样深层的易学底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并给予超越筮术的易道层面的深入开掘。  相似文献   
54.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55.
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相似文献   
56.
不同文明对两性结合的形式与意义有着不同的认识。通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一系列礼仪程序,华夏文化赋予男女结合诸多意义。昏礼成为人伦之始,恭敬、谨慎、尊重并以正当的方式行礼成为婚礼的内在要求,在"合二姓之好"以"事宗庙"与"继后世"中所体现出的男女之别,内在蕴涵着两性间的相互补充与完善。汉文化中有关婚礼意义的阐释,有助于人们深思两性结合之真义。  相似文献   
57.
口腔正畸学对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均有较高的要求.在口腔正畸医生的成长和发展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临床哲学思维,如整体与局部、理论-实践-理论、限度的问题、发展与联系等观点;另一方面应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临床前基本技能培训及临床技能训练逐渐夯实其临床能力.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专题讲课、病例总结等可进一步有效地将二者结合以提高口腔正畸医生的临床综合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58.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从六个层面理解:"性"为人天生具有的属性;"善"乃人与人的对比,而非人与禽兽的对比;"中民之性"善恶两种潜质并存;趋善潜质只有依靠外部教化才能转化为现实之善;以"中民之性"为"性";建立人性论的目的在于推行"王教"。董仲舒把圣人之善性的最终来源归之于上天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荀子的理论缺陷,但从事实角度讲,这一说法颇有问题。为了解决荀子和董仲舒的理论困境,有必要结合人的个体成长历程及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这两个时间概念探讨人性。从人类漫长的文明史考察,人类乃是自成其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考察,初生之人,天生具有的趋恶潜质大于趋善潜质,故必须首先接受来自社会的规训,逐渐养成自我反思、自我砥砺社会伦理之善的能力;初步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后的渐长之人又必须加强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向善。  相似文献   
59.
自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开始,"四书学"即逐渐形成,并在历史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近十余年来,国内学界对"四书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发表了许多文章,并有多部专著出版。本文拟勾勒其中的研究脉络及趋向,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四书学"研究的现状。一"四书学"治学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60.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