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马博忠、纳家瑞、李建工先生撰著的《历程》一书,于2011年1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民国年间回教团体、学校派遣的留埃学生历史进行了介绍和研究。研读书中的文章和资料,不仅使我们认识到,这些留埃学生是中国回教社团派遣留学生的先行者,是中埃民间外交的开拓者,是中埃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且使我们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民间的伊斯兰教对外文化交流受到诸多启示。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发挥伊斯兰教社会团体的作用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各个国家、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必然性,而这种  相似文献   
52.
王从友 《天风》2012,(1):4-9
最近,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出了“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号召,这是继提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能为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号召。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政策空间和实践平台。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基督教两会本届第十次主席、会长会务(扩大)会议上,来自各地的教会领袖就此话题各抒己见,做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以下是部分会议谈话或书面发言的摘录。  相似文献   
53.
在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依循市场的经济原则行事.市场的经济原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之后,必然带来矛盾与冲突.如何面对矛盾冲突,在接受与正视矛盾冲突之后又当如何作为,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尴尬难题.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两难进路,虽然难于明确地、截然地取舍与平衡,但是基于共同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共通的对于快乐与痛苦的感受,我们应该能够做出改变、寻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54.
6月3日,国家宗教局在上海举行座谈会,对首次开展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宗教工作部门以及国家宗教局相关业务司(室)、直属单位负责人  相似文献   
55.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德福不一”的困境,而作为至善的世界,应是德福一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通过“三公设”之设定来调和这对矛盾,但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在晚出九年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提出了“法权”思想,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幸福从彼岸回到此岸.  相似文献   
56.
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1]  相似文献   
57.
本刊连续刊登了乔纳森·米勒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编写主播的电视片《有关无神论问题访谈录》的部分中文译稿,读者反映良好,普遍希望能将该公司播出的正片《无神论简史》译出,以资同好,以见全豹。本刊拟从本期开始将它的三集分三期刊载。译稿或有错讹之处,恭请大家指正。 无神论涉及西方许多神学、哲学和科学问题,好像是远离现实社会人生,枯燥无味。但在米勒先生的编导下,一些历史现象有了当代意义,而一些当代现象似乎就植根在历史深层中;他讲的主要是西方的事,而作为东方的中国人,也有些感同身受样地戚戚然。他追忆西方的思想家们为无神论经历的种种痛苦和遭遇的诸多迫害以至屠杀,联想今天的无神论者享受着前辈们争得的文明成果,"可以轻松的选择信仰",不胜感慨。而当9·11事件发生几天后,看到在纽约举行的一场大型宗教仪式上,人们高声唱"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又不由得产生了"牧羊人"的奇异感受。《简史》对于三大"一神论宗教"(即亚伯拉罕诸教)的分析及其关系的揭示,是基于当代世界局势对于历史的一种逆观,可以提供我们思考的地方甚多,很希望听到无神论就皱眉头,遇见鬼神论就亢奋的同志也能勉为其难地读一读,至少可以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对于美国的国家性质,即:是宗教国家还是世俗国家?在美国国内也有争论。《简史》认为,近数十年美国最高统治者把美国确定为宗教国家,对无神论者公开排斥,这既违背美国宪法,也背离美国建国领袖们的初衷,有回归欧洲中世纪的迹象,尤其反映在对外关系和发动战争上。但是,在美国的知识界,并不都认同这类做法。  相似文献   
58.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只有明确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的选择,才被认为是理性的选择。而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心理或行为,如同情心理或行为,则因其与自利不相容而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森通过分析同情心理或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因素,反驳了将理性仅限于自利心理或行为的狭隘认识,为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理论在利己与利他、经济理性与道德情感上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为弥合社会科学领域的"斯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9.
康德道德哲学一般被视作形式主义的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的特征可以从《实践理性批判》中对想象的态度得到辨明。通过考察想象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位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虽然康德明确地要求在实践理性领域中排除想象,但他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把想象从他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排除出去。据此,康德伦理学不完全是形式主义的,舍勒对他的指责只有在一般和不严格的意义上才是可以接受的;第二,形式主义伦理学自身有其必要性,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特征一方面是他最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因压抑和束缚了想象力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而误解了实际道德行为,否定了实践智慧。通过这一例证式的分析,我们能够表明:任何一种伦理学,若不懂得想象在道德实践中的根本作用,就都意味着致命的缺陷。而想象的这种作用又包含先验想象力的作用和经验想象力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0.
<正>5月28日,山东招远几名"全能神"信徒,在大庭广众之间公然杀害一位素不相识的女性。他们的暴行再次激起人们对邪教的强烈愤慨和高度关注,而凶手被捕后披露于世的诸如"信神不怕法律""见了母亲也会杀她"等言词,更令一般人在受到巨大震动的同时感到匪夷所思。这种以所谓"神"的名义大开杀戒的恐怖行为,一段时间以来却并不罕见。不久前发生的打着"圣战"旗号戕害各族平民的系列暴力事件,以及因为某个"法王"的蛊惑而在特定地域多次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