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009年8月25日至9月4日,国家宗教局在北京养怡山庄举办了第四期天主教中青年爱国神职人员培训班。参加人员186名,分别来自吉林省、江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浙江省,其中神父110位、修女40位、教友4位、六省区带队宗教干部共27位,  相似文献   
212.
中西方文明都建构了以家庭和国家为基本结构的伦理世界,西方“country”文明中伦理世界的命运是“悲怆情愫”,中华“国家”文明的文化条件和伦理精神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只是家庭精神,也不只是爱国主义,而是身家国天下一体贯通的伦理情怀。“国家”文明创生的家国公正的伦理智慧有日常智慧和“非常”智慧。日常智慧贯穿于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全程,并通过各种民族节日呈现;“非常”智慧是调节家庭与国家矛盾冲突的伦理智慧,逻辑与历史地展开为两种传统形态,即以“国”为重心的“精忠报国”,以“家”为重心的“亲亲相隐”。家国伦理公正的课题与中华现代文明的百年进程相伴随,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呈现“伦理建构—伦理革命—伦理解放”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现代中华文明依然是“国家”文明,但已经具有新形态,也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伦理公正实现“国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做出新的“中华”贡献。  相似文献   
213.
任桐 《学海》2001,3(3):84-89
现代国家意识伴随着一个国家由传统步入现代化的进程而产生.从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启蒙一代风气;到洋务运动被动接受现代文明的挑战;再到甲午战败,民族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社会变革呼声不断涌现;现代国家意识在中国士绅阶层的萌芽到形成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蹒跚.本文从平等、主权、开放、民主等角度论述其对于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华夏中心意识、天下概念乃至闭关锁国传统、专制思想的根本性冲击.正是由于这一意识的形成,使得中国人对于国家间平等和世界秩序有了新的体认,也使得中国在汇入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同时,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走向瓦解.  相似文献   
214.
宏度 《法音》2001,(1):44-44
本刊讯 应缅甸国家宗教部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 行4人,于2000年12月6日至12日对缅甸进行了为期7 天的友好访问。 12月7日下午,代表团一行拜会了缅甸国家宗教部吴昂 钦部长。刀述仁团长回顾了中缅两国人民及两国佛教界的友 好交往历史,希望中缅两国佛教界携起手来,通过互派访问 团、组织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合作,增进友 谊,开创中缅两国佛教的新局面,共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吴 昂钦部长对刀述仁团长的建议十分赞赏,并表示:为进一步 加深中缅两国人…  相似文献   
215.
国际主义·全球主义·共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主义与古希腊中期萌芽的全球国家的理想以及国际主义实践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考察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正确地认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主义思潮及其实践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16.
217.
吕佳翼 《世界哲学》2022,(5):5-14+160
杜娜叶夫斯卡娅是当代影响深远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目前对其思想的研究仍有不少未竟之境。杜娜叶夫斯卡娅从叛离“托派”到“约翰逊—福斯特思潮”时期、再到人本主义时期有着复杂的思想历程,也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杜娜叶夫斯卡娅从存在论层面切入对托洛茨基思想的批判,揭示了托洛茨基激进的革命思想深处的形而上学地基,有其深刻之处和启发意义。但杜娜叶夫斯卡娅的多元“主体辩证法”向黑格尔主义的回归又将使其脱离现实的根基。杜娜叶夫斯卡娅对托洛茨基苏联观的批判为反思苏联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不仅这一理论构想本身存在难以自圆之处,而且诉诸“总体解决”的理论方案也流于一种空洞的理想主义。究其实质,杜娜叶夫斯卡娅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视野局限使她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多种可能,她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疏离使她停留于抽象的思辨。  相似文献   
218.
219.
《世界宗教文化》2021,(1):25-31
日本宗教法人问题可以追溯至明治政府起草民法时期。虽然明治政府最终决定设立特别法,但宗教法人与民法法人的论争始终贯穿于宗教法人制度的确立期和改革期。日本设立宗教法人制度是为建立近代行政国家,将宗教团体纳入国家神道体制,服务侵略战争。占领期改革后日本保留了宗教法人制度,是因为盟军总司令部未能辨明民法法人与宗教法人的异同、不了解日本建设行政国家的意图。2006年日本进行公益法人制度改革,公益法人与宗教法人的规定逐步接近。  相似文献   
22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我们研究世界宗教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发,如经典作家一再强调:要从现实的社会、国家出发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问题;要把宗教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要用历史来说明宗教;要以经验条件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本质,因为宗教意识形式总是与特定的国家形式、社会形式相联系的。这些重要的方法论观念,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深邃的历史感。而欧美学界流行已久、且有广泛影响的"宗教私人化""宗教世俗化"理论,却囿于短浅的历史观,长期误导人们淡化"宗教的社会性",轻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乃至无视宗教对社会、国家的重要影响。因而,我们确有必要通过回顾学术史,重新认识"宗教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