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东正教经书的翻译和刊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从1715年首届传教士来华到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为第一时期。俄国传教士并不重视东正教经籍的翻译,只有个别成员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第二时期从1858年到1900年。传教士配合《中俄天津条约》中有关允许俄国人自由传教的规定以及《中俄北京条约》对传教士职能的调整,着手翻译经书,为大规模传教进行准备。1900年到1917年为第三时期。在1900年义和运动中遭受重创之后,1902年俄国在中国设立主教区,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大力发展东正教势力,经书翻译和刊印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22.
中亚是苏非主义的勃兴之地,奈格什班迪苏非教起源于乌兹别克斯坦,是迄今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教之一。苏联时期,该教发展停滞。1991年后,乌兹别克斯坦将以奈格什班迪教为主的苏非主义纳入国家文化传统重建计划,加以扶持和推广,自此,该教的发展呈现出官方、民间和域外三种模式。本文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官方推广的奈格什班迪教得到了全面恢复,呈现新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本地化特征。而民间和域外模式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处于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体.  相似文献   
24.
2004年10月12日下午,福州市爱国会及福州教区神父学习培训一行16人拜访了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受到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秘书长刘元龙的热情接见,对他们的来访表示欢迎。在听取了福州市爱国会工作和福州教区牧灵福传的情况汇报  相似文献   
25.
随着在华传教于17世纪中叶逐渐陷入财务困境,如何获得稳定的收入以实现收支平衡,成为了各地方教会存续与发展的关键。在上海传教区,教会自明崇祯年间开始置办耕地以佃租取利,入清后又开辟了房屋租赁作为增加收入的另一渠道,逐渐形成以田房为中心的经济自养体系,实现了基本的自给自足。本文主要依托《敬一堂志》中所载明清之际上海天主教会在建设运营中的各项开支与收益,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上海教会经济自养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揭示了在此特定经济文化环境下江南教会的财务状况与发展实态。  相似文献   
26.
控制与赋权:中国政府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海》2016,(1):22-33
持续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推动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其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增强的国家能力、社会组织合法性的积累、对社会合作伙伴的真实需求、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等因素,促使国家更多使用引导导向的控制策略,并全方位实施多种类型的赋权手段。发达地区的政府率先采取了控制与赋权并重的混合型社会组织发展策略,以培育具备高度专业竞争力同时政治上服从的社会组织。日益多维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反映出在发展目标、约束条件、可用手段和政社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本文运用了多个案例讨论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出现的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揭示中国社会体制发展的当下逻辑和取向。  相似文献   
27.
阿卜杜勒·嘎德尔·吉拉尼是十一世纪下半叶享誉伊斯兰世界的著名苏菲学者,嘎德忍耶(Q(a)diriyyah)苏菲教的奠基者.其思想影响颇为广泛,遍及伊斯兰世界,是我国"嘎迪林耶"门宦的主要思想来源.本文在追述阿卜杜勒·嘎德尔生平及其苏菲思想形成过程的同时,以阿卜杜勒·嘎德尔的三部论集(<真道寻求者们的满足>、<主的启示>和<开启幽玄>)为基础,重点探讨了阿卜杜勒·嘎德尔的苏菲思想及嘎德忍耶教的苏菲学理、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教的祷文和修行仪式等.  相似文献   
28.
主义是一种新的市民社会理论。在东欧,法主义强调政府、劳动(工会)、资本(雇主联盟)三方的利益协调与共谋,它将劳动与资本作为与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一方,取消劳动与资本之间的阶级对抗。从马克思到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从来没有抛弃阶级的差异与斗争。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伴随着对阶级的重新定义,其结果便是无力建构起理想的市民社会模式,无力积极回应法主义这一新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