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疾病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是导致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本文就疾病首发症状的不典型进行哲学分析,通过举例阐述如何在临床上运用因果联系的思维方法识别不典型首发症状,以及因果联系在首发症状不典型病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最后,文章分析了由因果理论得出的病因诊断和对因治疗医疗模式在临床运用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2.
《佛教文化》2011,(4):124-125
佛教认为,能为我们带来快乐结果和未来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带来痛苦结果和未来损害的行为就是不善。这种因果不只是现象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内心。  相似文献   
33.
本文依据《大乘广百论释论》中《破有为相品第七》的有关内容对佛教、数论派和胜论派的因果观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文章认为,胜论派把因果关系理解为要素的结合,数论派把因果关系理解为潜在事物的显现。无论胜论派还是数论派,都认为世间存在常住不变的实体。《大乘广百论释论》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来反驳胜论派和数论派的因果观。佛教认为,没有独立、恒常的实体,这是因果律得以成立的前提;所谓的因果联系就是一切无常变化、互相依存的有为法相互联结的条理而已。  相似文献   
34.
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 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因果复句是一个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35.
因果模型构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项中心任务,主要包括因果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因果关系数据模型的构建和验证,理论模型和数据模型之间进行匹配的因果关系推论过程,文章讨论了因果模型构建的基本条件。因果模型构建时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包括如何确定因果模型的类型,如何在不同层次进行建模、如何进行因果模型的验证。另外,文章还讨论了一种因果建模的新思路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利用基于实际推理图式理论的三类四卡片问题,以96名对四卡片问题不熟悉的大学生为样本,旨在探讨四卡片问题困难原因、推理过程,同时检验实际推理图式理论是否合理。结果表明四卡片问题相当困难,其原因有三:题意不易理解、对命题的错误表征和难以正确应用规则。要正确解决四卡片问题必须正确理解题意、正确理解规则,同时能正确地把规则应用到卡片的分析中。本研究也表明实际推理图式理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
样例学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逐个呈现因果样例的条件下,考察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的特点,同时检验联想解释,概率对比模型,权重DP模型,效力PC理论和pCI规则。实验让65名大学生被试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1)对产生原因的因果力估计符合权重DP模型;(2)对预防原因的因果力估计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3)因果力估计具有复杂多样性,难以用统一的模式加以描述和概括。  相似文献   
38.
周一骑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07,39(5):934-941
与主流心理学所采用的机械因果观念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所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的感应观念。其特征是:注重整体性、远距作用及象征意义。感应以关系为核心,具有主体间性、创造性、象征性。受感应观念影响,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认为可以通过修养工夫恢复人心的本来状态,道家关心如何对来感者作出回应,儒家则重视以真诚的感唤起对方的应。在实践方面,人际交往之对等回报原则、与理想人格相感通的诠释途径、“德政”的治国理念、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培养感性以承担责任的道德发展观,都体现了感应观念。感应观与因果观形成互补关系,可扩大心理学的视野,在异化的世界里恢复生命的意义感  相似文献   
39.
禅宗认为“神通”是禅者自性开发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过禅修才能显现。禅宗虽然也以神通说法,但不以神通为根本,其旨趣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不是崇尚神秘。所以,禅宗在神通说教上十分谨慎,懂得因应世间和韬光晦迹。由于神通不逾“因果”,所以真正的神通自在依赖于对因果法的贯通。禅宗一方面承认因果是实在的,说因果起于惑业,人可以由不昧因果而达到不落因果;另一方面禅宗认为因果见是执见,清净境界中因果法如梦幻,所以因果是空幻的假有存在,因果说也是不究竟的。因果实有而无让人落脚于清净心,禅宗以此直指当下,让人见清净自性而成佛。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关于如何刻画系统中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在计算机以及哲学研究中激起了广泛讨论。其中非常经典的工作包括Pearl、Gales以及Halpern等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提出的因果模型和基于因果模型的因果逻辑。而最新Baltag与van Benthem的工作又提出了通过函数式依赖这一概念分析变量间影响的模型。本文将介绍并探讨这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在对Halpern等人的因果模型和逻辑做认知方面的扩充之后,我们能在这两种路径中找到更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