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徐晓鸿 《天风》2017,(9):22-24
云:“何名为十种观法?”问:“为什么叫做十种观察法?”“一者,观诸人间,肉身性命,渐积衰老,无不灭亡。“第一,观察人世间,(人的)肉体生命,会逐渐衰老,没有不死亡的。譬如客店,暂时假宿,施床(?),具足珍馐,皆非我有~1,就像到了客店,暂时借宿,展开床上的铺盖,准备了充足的美味,却都不是我所拥有的,岂关人事?会当弃去~2,谁得久留?  相似文献   
92.
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供肝短缺的问题,但随之也引发了右半肝移植物中是否带肝中静脉的技术与伦理之争.本文论述了肝中静脉的解剖,以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中带与不带肝中静脉的双方观点、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3.
“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与中心概念,也是牟宗三后期哲学即道德的形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牟宗三把“物自身”诠释为一个具有价值意味的概念,是在对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的过程中完成的。这项诠释既是历史的诠释也是创造的诠释,开启了从价值论的形上学的视角审视与诠释康德哲学的新路。无论是对于康德或者牟宗三来说,伦理学也只是透视与契近物自身的一个支点。因此,物自身作为一个价值界域具有比伦理学更为广泛与丰富的意义。对康德来说,其终极的指向是一个宗教的界域;对牟宗三而言,其终极的指向则是一个价值论的形上学的界域,即一个“无执的存有论” 的界域。  相似文献   
94.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5.
知觉觉知的神经相关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耿海燕  吴艳红  朱滢 《心理科学》2002,25(6):716-719
近年来随着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引入 ,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对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neuralcorrelates)的研究[1] 显得尤为突出 ,大量研究都发现了特定的神经信号与知觉体验 (perceptualexperience)之间的高度关联。这类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每种心理状态(如意识状态 )都有一个相关联的神经活动状态 ;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它所对应的神经活动状态不可能不发生变化。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的研究也就是对心理状态和神经活动状态之间关系的研究[2 ] 。首先要正确理解知觉觉知 (p…  相似文献   
96.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特色 ,可以“通以显体”一语来概括 ,老庄的道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道是“一” ,或超越的本体 ;但它是在事物个体实存的“通”性中显现出来的超越性 ,而非形式实体性之“一”。“通以显体” ,强调事物自然差异的肯定性意义。因任事物自然性命差异性以实现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或齐一性 ,则万物“道通为一”。“道通为一”的境界 ,要在人文义的“有名”上开显 ,并通过“日损”去蔽的修为功夫或生命实现的历程来达成。道家对道的证显 ,采取的是一条存有实现论或人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97.
国内外学者通常把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概念理解为主体性的社会意识范畴。个别学者一直试图挖掘其客体性社会存在内涵,但囿于旧的翻译术语依然陷在一种有理说不清的困境之中。本文欲从《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标题的翻译问题入手,对马克思的"Fetischismus"和"光线"比喻的客体内涵展开词源学和语用学分析,提出新的翻译,以便于证明"商品物神化"指的是商品关系的镜像化形式之谜,不属于主体性社会意识范畴,而属于客体性的社会存在范畴;不属于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属于一种揭穿"商品的形式之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98.
<庄子>是道家的巨著,其思想体系恢宏而又缜密,涵盖着宇宙、礼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m世与人世进行了细致人微的论述.本文就<庄子·人间世>所阐述的修道者的人世之道,浅谈一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99.
马克思对人格的分析从来不是抽象的,他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把对人格的分析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现象。通过对人格问题的分析,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揭露。  相似文献   
100.
"岂效荔枝锦,形惭癞葡萄。口苦能为偈,心清志方操。到底争齐物,从来傲宠豪。不是寻常品,含章气自高。"这是一首描写苦瓜的诗,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独行的"苦"味。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似乎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