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国宗教》2012,(8):1
盛夏的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养怡山庄),草木连天碧,荷花别样红。置身其中,心随彩云逐,物我两相忘。在彻底放松身心的同时,通过高效实用的学习培训,开启一次充实自我、历练自我、提升自我的心灵旅行,是一年中珍贵而让人留恋的好时光。  相似文献   
132.
“图物写貌”、“穷形尽相”都是指对事物作生动细致的描写,以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早在楚词、诸子散文中就出现了对事物的极致描写,在汉赋中更是极尽雕琢刻画之能事.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认为从《诗经》以来,对事物的描写十分逼真,如同雕刻一般,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地步,并将这个现象确立成了理论命题.钟嵘《诗品序》则把“穷形尽相、图物写貌”这个理论命题延伸到了诗中,就是他的“滋味说”,认为诗歌应当有“滋味”.方法就是穷情写物.经过几代人的诠释,2“穷形尽相、图物写貌”已经成为完整的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133.
意义世界以本然之在与人化之在的分别为前提,它基于成己与成物(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变革世界与变革自己)的过程,以人对存在本身(包括人自身之"在")的理解、规定、作用为指向;在宽泛的意义上,可以将其视为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打上了人的印记并体现人的价值理想的存在.历史地看,在关注成己与成物的同时,中国哲学也从不同的方面涉及以上领域,当代中国哲学的沉思,同样不应忽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34.
周小磊 《美与时代》2014,(10):88-88
宗炳《画山水序》作为现存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其重要性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山水画本体的正确认识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特别对于那些最为根本的概念,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中“道”和“理”则是核心范畴。这些都对当前山水画创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5.
本文从法国理论家让·鲍德里亚与法国思想家保罗·维希留不同的学术思想背景出发,分别从"速度"何以超越"物"、"失神"何以超越"象征交换死亡"、"消失"何以超越"内爆"以及"超活"何以超越"超真实"等方面,阐述维希留如何可能取代鲍德里亚,揭示维希留的唯物主义的速度政治学内涵,突出他技术思维批判的技术批判思想,高扬他的"速度的高级牧师"的重要身份,最终回答了21世纪为何是维希留的时代,而不是鲍德里亚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6.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7.
从学科本体对心理学做重新审视。在方法论上,把意识和物质等同犯了“范畴错误”; 在科学性上,心理学不该用证实主义而应用证伪主义的标准,且心理学难以成为自然科学意义的科学却有望成为胡塞尔“严格意义的科学”; 在认识论上,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具有“‘主-客-间'双重障碍”。天人合一范式可解决双重障碍,并以直观内省体察普遍性定理。故汲取中国哲学中的观物取象法、虚壹而静原则、中国式内省并结合西方现象学提出天人合一研究范式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8.
叶兆林  田勤 《天风》2018,(8):35-35
当下,不论城市和农村,许多正规住宅小区内,都放有旧衣物回收箱。其目的一是环保再利用;二是为好心人捐赠衣物搭建平台,然后再由有关部门统一回收,向贫困地区人民送温暖。为此,旧衣物回收箱被人们称为利国利民的"百宝箱"。  相似文献   
139.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之一,基本属于庄子的思想。它以"道"为最高范畴,主题是"一",内含"道通为一""物通为一""知通为一"三个方面。关于"齐物论"的涵义,历来有"齐物"论与齐"物论"之争,但从全篇来看,二者都有论述,物与物论都是齐的对象。可以说,"齐"即是"一",根本方法是"吾丧我",最高境界是"至人"。  相似文献   
140.
牛小雪 《哲学动态》2022,(12):36-44
当代欧陆哲学“新唯物主义”研究起始于对后结构主义“物质/话语”问题的回应,尤其是主体话语侵占物质空间的问题。对此,“新唯物主义”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卢克莱修-德勒兹的“物质流”理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方法,重新激活了“物活力”的想象,将物本体论推向了理论前台,起到了强化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作用。但是,由于刻意忽略了主体的实践和具体的历史,“新唯物主义”过多地接受了物活论中的“存在巨链”“生命冲力”等理论预设,用假想的神圣秩序为“物活力”做担保,因而更接近于诗意的或神秘的“物-力”体悟。“新唯物主义”实是用“非人类物质”的新角度掩饰了物活论传统的旧假设,其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有着理论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