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1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回归自我     
一从事走私的商贩,担心自己早晚犯事、落入法网。经常到丛林寺院里礼佛上香,祈求佛祖保佑,太平无事。有一天,他索性去拜见释若禅师。  相似文献   
182.
心灵的回归     
净因 《佛教文化》2007,(5):29-31
童年的我,在乡村长大,与玩具无缘,放风筝成了我那时唯一的乐趣,也为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新年刚过,田里的残雪尚未溶尽,杨柳却已发芽,桃树也开始吐蕾。在一望无际的田园上奔跑,看着风筝慢慢升起,心中的那份兴奋与喜悦,至今不能忘怀。到英国求学以后,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静静地看着蓝天下久违而又熟悉的风筝,心中若有所悟。  相似文献   
183.
《佛教文化》2009,(2):45-46
记者: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发起人,您觉得本届世界佛教论坛有重大的意义? 一诚:适逢伟大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暨澳门回归十周年,我们两岸三地精诚合作,共同举办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它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辉煌,必将更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4.
本文在林恩·怀特关于宗教-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对此问题的大量的定量研究,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宗教情况,使用2007年的"中国居民的精神生活"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国环境污染判定与宗教关系.并得出结论:在中国人们宣称的信仰类型以及宗教活动的参与对环境污染状况的判定的影响统计不显著;有关神的观念、来世命运等观念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影响.但是,人群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环境污染判定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5.
<正>我是在几年前河南省书画院举办的"‘中原星座系列13’张伟元西藏黑白版画展"上认识张伟元并在后来的接触中渐渐成为好友的。张伟元以他写实风格的黑白木刻作品在当前激进的后现代风格的造型艺术潮流中做出了另外的一种言说,故显得愈加不易。从缤纷的大千世界回归"黑白",从当今的"IT"时  相似文献   
186.
张再林 《学海》2008,(1):45-54
如果说在西方哲学中,以福柯为代表的系谱学理论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中,该理论早就似曾相识地体现在其古老的周易史观之中.所不同的是,由于向身体、两性以及两性结合的家族的彻底回归,这不仅使周易史观深得系谱学所固有的"家系学"的精髓,而且也使周易史观在以家的分析为历史的分析的原型的同时,以生命本身的对话为归,既坚持历史的结构又坚持历史的建构,从根本上消解了历史理论中所难以克服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一与差异、常与变等二元对立.因此,严格地讲,不是福柯的历史哲学而是中国古老的周易史观才能使我们真正告别历史哲学中独白式的思维模式,才意味着一种名副其实的系谱学的历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87.
1932年,倪贻德看过刘海粟欧游美术展览会后对刘海粟的作风变迁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三个时代:萌芽时代;后期印象派时代;欧游时代.并认为他欧游时代是其后印象创作的飞跃与升华,在西方后期印象派的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性格与特点[1].实际上刘海粟对中西方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科学主义到对立写实主义再到民族主义的回归这样的过程,与倪贻德所划分的三个时期是对应的.  相似文献   
188.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哲学是从自我的本原行动出发的,主体的绝对能动性是知识学用以说明一切知识的依据,由此确立的最高原则是人的自由原则。然而,费希特对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是在道德实践领域)的高扬是从"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片面地出发的。在这一时期费希特的思想中,一切存在、客体都不过是意识的对象而由人的认识能力加以规定。费希特哲学思想的致命弱点也恰恰就在于此。在"无神论事件"及外界的批评下,费希特开始反思知识学的基础或本原,进一步探寻自我或本原行动的实在性的根据。这就导致了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这在当时对德国哲学及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9.
黑泽明,日本著名导演,曾被誉为日本"电影天皇".他前期的黑白影片,多硬朗的武士形象.晚年之后进入到人生意义的总结阶段,他一改强硬风格,作品变得平和温情,电影主题慢慢趋向于回归.这里的"回归"是指向自然与童年回归,深层次讲就是海德格尔所言的"返回到本源近旁"[1].也就是人最本真的状态-人与自然、人与存在的本源性关联.它指向的不是实在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一种完美的价值形态.这既是对情感真淳的梦幻书写.更是对诗意生存的理想建构.  相似文献   
190.
一、中华文化是中医学的源头与根本 提及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可谓千头万绪。《礼记&#183;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必须要有本源,一切生命只有依靠本源才能繁育。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哪怕就是掌握了克隆生命的技术,也不能离开源初物种。当然,这不是笔者要说的主要问题,我要说的是中医文化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