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3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余进江 《现代哲学》2017,(2):122-127
德、位乖离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理解孟子道统论的切入点。面对德与位的现实矛盾,孟子相较于孔子表现出更多的妥协,其表现就是以“仁政”代替孔子的“德治”主张,在承认道统与政统背离的现实无法改变的状况下,希望政统接受道统的裁制与指导。然而这就必须提高道统的地位,确立其独立性与至上性。孟子采取的方法是构建系统化的道统理论,这种构建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其一,通过以孔子之道对政治的指导性价值代替实然的历史功业,弥合孔子有德无位与上古圣王德位双全的差异,将孔子确立为传道之圣人,以确定道统相对于政统的独立性;其二,以道统传承的严整的时间形式,表明道统具有天命性质,以确定其至上性。  相似文献   
282.
《学海》2017,(6)
在以经世为方向重建道统之后,顾炎武特别重视风俗教化。他的风俗研究将历代风俗变迁与天下兴衰治乱联系起来。他考察了清代之前的风俗,将教化与风俗结合起来,强调教化对于保持风俗淳美的重要性。顾炎武旗帜鲜明地指出,"保天下"重于"保国",并且人人有责。要"保天下",就必须从人伦风俗和教化角度思考天下问题。他认为明亡的原因,主要就是风俗的败坏。为推行风俗教化,顾炎武突出了耻德的重要性,认为知耻是教化的前提。只有士人有廉耻,天下方才有风俗。  相似文献   
283.
《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德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具体阐述,以求全新地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董仲舒认为“人,上参天地,下长万物”,人的理想就是要趋于天道的光明与神圣性,并以所秉受的中和之美与天地一同参赞化育。天人同源且同构,并将人道视为对天道的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人道法象并遵循天道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以人道合天道的天人合德的终极生命大道理想。  相似文献   
284.
王威威 《哲学研究》2021,(10):66-74
"德治"倡导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法治"则肯定法律的至高权威,二者分别被看作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标志。而齐法家的代表作《管子》则既主张法治,也推崇道德教化,在礼义廉耻的教化之中融入了法治的因素,实现了德教与法治的结合。《管子》认为道德与法具有一致性,通过道德教化养成良好的风俗,民众就会守法听令,刑罚就可以减少使用;重视君主的道德品格在化民中的作用,认为君主以法约束自身并严格执法,可以引导民众敬畏并遵从法律。《管子》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君主首先应通过利民、爱民满足民众的欲求,进而推行道德教化,再施以严格的赏罚。利民、爱民和道德教化这两个环节都属于德治,而赏罚则属于法治。  相似文献   
285.
历代注家关于《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一章的解读可谓异见纷呈。就文本本身予以探析,本章当为"感叹—反应—批评"的逻辑结构;对《论语》的义理系统进行分析,可知孔子论"勇"有"积极的勇"与"消极的勇"的分疏;对"勇"进行思想史的追本溯源,不难发现,在孔子之前可能存在过"尚义"的时代,其时以"义"规"勇"的思想资源比较丰富。据此可断定,"好勇过我"之"我"当为"义"字之误,孔子在本章的表达只可能是以"义"规"勇",而非以"我"规"勇"。  相似文献   
286.
论德性的项目及其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德性常常是以德性项目的形式出现的。当德性进入伦理学的视野以后,伦理学家们基于对德性的本性及其项目的反思,提出一些德性项目并进一步对德性进行分类,将不同的德性项目纳入不同的类型。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德性的项目与德性的分类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287.
鲁从阳  郭广银 《学海》2011,(1):81-88
理想人格是解读《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维度。老子关注人的生命的本真存在和理想状态的实现,他从其抽象玄妙的形而上道论出发,引申出以"朴"为本质的人性论,并通过其朴素的辨证思维建立其彻底的道德观,进而提出尚柔、守中、持保三宝等修养途径,建立了一个使人实现其个别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完成人格并达至理想的存在状态的体系。守中成德——修德复命——复命归朴——道无名,朴,这即是老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288.
任何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其前提就是要让人了解你,通过了解发现你具有值得人们尊重的思想行为,人们才会尊重你,宗教也是如此。还是暑期学习会期间,还是这个地方,我们组织了重庆市宗教界第二届讲经比赛活动。  相似文献   
289.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都在从不同的领域谈论宗教起源的问题。费尔巴哈 (1804-1872)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立场、涂尔干(1858-1917)从社会学家的立场、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医生的立场解释了宗教起源的共同特征, 即将人的主观意愿投射到外在的某种超自然的人物或观念之上,以构成自己崇拜的对象。这就是著名的“投射理论”。关于宗教起源的这个解释系统,由费尔巴哈算  相似文献   
290.
梵二文献《传教法令》第一章,论教友传教的使命第三节中有此记述:天主圣神在教会一切成员心中传播信德、望德、爱德。传教事业即在这三德中进行。而且,由于上主最大爱德诫命的要求,每个基督徒都有责任去寻求上主的荣耀,使他的神国来临,寻求一切人的永生,使他们认识唯一真神,认识他所派遣的耶稣基督(参阅若17:3)。于是,一切基督徒都负有一项高贵的使命:为使上主救人的信息到处为所有的人知晓、接受。勿庸置疑,我们教友都负有传播基督福音的神圣使命。在这问题上,只要广大教友能与蒙主特召贡献毕生服务上主的神职人员协力合作,基督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