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月挂西边 ,武当山涧 ;夜行卧车 ,曲折蜿蜒。光德羽仙 ,千里吊唁 ;  山风肃然 ,松柏无言。汉初道建 ,三丰承先 ;内拳武剑 ,历代相沿。  紫霄金殿 ,一柱擎天 ;琼瑶金顶 ,南天相连。九丹精炼 ,三果呈现 ;  哀乐低回 ,山岳呜咽。久闻武丹 ,道气绵延 ;彩蝶翻飞 ,追思心念。武当吊光德羽仙@田乃越  相似文献   
162.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这是道德价值的根本定位。其把道德价值定位于整体利益,就是定位于超越的绝对本位。这与现代伦理道德价值定位于人类个体利益一样,都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伦理道德的逻辑发展,必将从此引申出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和谐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63.
文章具体论述了孔子"重德轻筮"的学《易》旨趣及其与孔门天命观的深层关联,指出:帛书《要》篇的思想内容,在孔门有其自身悠久的承接发展过程,绝非汉儒所创。  相似文献   
164.
肖雁 《周易研究》2002,(2):11-17
“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统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范畴。因此,系统考辨“德”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5.
王莹 《周易研究》2003,(2):34-40
在《周易》经的部分中,"道"德"概念已开始出现。通过对《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概念无论以具体概念的形式,还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卦爻辞中,都体现了《周易》在理性思维的框架内,容纳了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6.
《中国宗教》2018,(2):87-87
1月24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接待应邀来访的意大利圣爱智德教团乔万尼教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沈斌主教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对去年应邀出席德国明斯特世界和平大会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67.
孔子向往周公之治,而周公治政以德为先,因此孔子需要直面周公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周公之德只有"使骄且吝"的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骄且吝"有其特殊指向和政治目的,这说明周公之德主要是一种政治之德。孔子采用否定性的评价方式,表明了对周公之德的高度重视。孔子对周公的重德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它落实在君子人格的养成上,更为重视表现在伦常日用之中的修身之德。总之,周公之德体现为工具理性,而孔子之德则体现为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68.
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德约束的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的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的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的意义。"行"与"德"并重,体现了子思的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荀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相似文献   
169.
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0.
孙冠臣 《世界哲学》2007,56(3):47-55
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的关系研究将揭示出新康德主义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而这种影响和批判的关系在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对康德的不同阅读和解释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本文将主要依据海德格尔的文本,以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拉斯克、李凯尔特、科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海德格尔与新康德主义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