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5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尤其是考察了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善因营销的捐赠水平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道德提升感在捐赠水平与消费者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与此同时,产品-公益事业拟合度显著地调节了捐赠水平与道德提升感的关系,且该调节关系通过道德提升感的中介作用来进一步影响消费者态度。  相似文献   
82.
渊声 《天风》2017,(8):64-64
问:在大街小巷、地铁甚至教堂门口,可常见各种乞讨者。不少人都避而远之,但作为信徒,若是避开,我内心便觉不安,可又怕遇到"假冒",因而不甘心施爱。究竟怎么做更好呢?—姊妹:小香答:小香姊妹,你好!你的不安与担心也是不少信徒遇到求乞者时的心理状况,但这正反映了一个具有基督生命的人,其内心向善并努力行道的一个方面。基督徒如何对待乞丐?对这问题教会媒体已有不少讨论。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的二重性与道德”的问题,试图通过人的二重性:“理性”与“情感”对道德的作用来论证道德的产生与维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二者,并对人的自由、责任与使命作了道德性的分析,从而揭示人类生活应当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84.
《南华真经》云:"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然而宇宙之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有形事物,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程度不同,总会有不和谐之时。在自然界,若阴阳不和,运度失衡,则会狂风时作,暴雨频仍,或旱涝不均,或地动山摇。  相似文献   
85.
在江西诗派中,祖可和善权是两个著名的庐山诗僧,他们的诗歌都以学习黄庭坚为基础,但形成的风格并不相同:大致说来,祖可的诗比较自然,善权的诗更加雄奇。  相似文献   
86.
儒家人文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包括“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旨归、“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的文化关怀以及“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道德规范。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实现对儒家生态伦理的现代回应,无疑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87.
京城中医名师荟萃,以医治温热病为长的回族著名老中医杨大绮先生即为其一。在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以精湛的医术和诚真至善的医德在广大医患人员中,尤其在京城穆斯林患者中留下了美好的都阿伊。  相似文献   
88.
对于"公共政府",主权在民的"权源"与公民纳税的"物源"构成了它的"二源"基础,否则,它就不是公共政府."二源"是公共政府的逻辑设定与现实支持.但是,现实中的政府常常会违背这两个基础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对此,必须寻找回归之路,而回归之路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在当今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就是公共权力的"多维控制"与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9.
庄子无待无累精神境界是一种至高的审美状态,它贯穿于中国古典艺术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气韵。把握这种状态,对当代美学的建构意义重大。以往论著有关无待无累精神境界的阐释,大多是从坐志、心斋、体道、齐物、消遥、自然、无为游等角度论述。笔者认为,要理解庄子无待无累的精神境界,抓住庄子的无情和以物观物是关键。  相似文献   
90.
李渔《闲情偶寄》之种植部所写乃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关于植物学的科学文章。在整个《闲情偶寄》中,他把李、杏等等自然物作为艺术对象来看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借物抒情,或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