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魏犇群 《世界哲学》2022,(2):115-124+160
当代有一批哲学家并不介意将“物种主义”作为其立场的标签,他们认为,人类的物种身份本身就是人类享有更高道德地位的充足依据。威廉斯的立场便可被归入这样的物种主义。本文认为,威廉斯对于物种主义或者人类偏见的辩护格外有趣和有力,不仅能够有效地打击到与其对立的立场,即道德个体主义,还可以回答物种主义所遭遇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难题:一,物种主义为什么不可以类比于种族主义或者性别歧视?二,人类的物种身份为什么会具有规范意义或者道德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2.
周星辰  贺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473-2486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含认知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元认知与面部认知的结合开始得到关注。两者结合切入点包括元认知错觉(达克效应和自我中心偏见)在面部认知中的适用性,以及面部认知现象(异族效应和熟悉度优势)在元认知中的适用性。研究方法根据测量时间点和评估对象的选取而各有侧重。当前研究尚停留在元认知监测层面,未来可扩展至面部认知的元认知控制、与机器学习结合等方向,为理解面部认知提供新角度,扩展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3.
为探讨压力感知在大学生人格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在压力感知和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青少年有问题手机使用自评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和大学生压力量表对1478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神经质、开放性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和手机依赖;宜人性负向预测压力感知和手机依赖;压力感知在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影响手机依赖间起中介效应;性别调节神经质-压力感知-手机依赖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结果表明,降低压力感知水平可减少神经质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且这一影响对男生更显著。  相似文献   
224.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an单因素法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14,p<.01),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r=.44,p<.01),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r=-.15,p<.01);(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各指标均达到了临界值(χ^2/df=2.67,GFI=.90,TLI=.91,CFI=.92,RMSEA=.07);(3)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1,p<.01),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11,p<.05),同时,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19,p<.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高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7,p>.05);(4)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性别的交互项对青少年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8,p<.001),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男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54,p<.001);对于女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13,p>.05);由此可说明,儿童期心理虐待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助推机制,而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是青少年网络欺负出现的抑制机制,它可以弱化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225.
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存在着禁忌事象.禁忌,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有民俗.节日禁忌民俗除了有避免招致不幸的缘由之外,更多的则是提示人们注意气候变化,维护节日气氛,传播文化理念等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226.
钟无艳是战国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人,她以极丑的容貌而被拜为齐宣王正后,成为一名齐国奇女子。从最初的“无盐”到后来的“无艳”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西汉是形象的初步形成阶段,比较平面化;元代无艳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明清形象多元化,但也走向沉寂。到现代,钟无艳以其独特魅力又重新复活,演绎古代的“灰姑娘”故事。  相似文献   
227.
通过三个研究从本土化视角探索人们对体胖者的社会性偏向特征。研究1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获得了被试对体胖者的刻板印象内容;研究2使用情感温度计和AMP范式对体胖者的外显与内隐偏见进行了测量;研究3通过情境测量对比人们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对体胖者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对体胖者的刻板印象内容提名以高热情特质为主,刻板印象评价呈现低能力为主的特征;人们对体胖者没有外显偏见,但存在一定内隐偏见;社会生活情境中体胖者可能遭遇歧视,对女性体胖者的歧视程度更高。总体上,人们对体胖者的社会性偏向表现出复合性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228.
《人生》是悲剧,而《乡村爱情Ⅰ-Ⅱ》是喜剧。悲剧与喜剧的不同表达模式,融入了影视的人物对话、场景拍摄与故事结局之中,表征出时代风貌的时代裂变。  相似文献   
229.
"后海大鲨鱼"乐队明快的音乐和直接的歌词提供了对于性别平等问题另类而激进的诉求,而这一对于性别平等的期望又通过一位时髦性感的女性主唱付菡以既激烈又俏皮的演唱传达给听众。  相似文献   
230.
居飞 《哲学动态》2016,(4):73-81
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中,"性欲一性别"这一基本对立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自然,它一直潜藏在精神分析的若干次争论和动荡中。本文基于一个认识论的角度,试图考察这两个范畴在精神分析主要名家那里的复杂关联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分析术语的含混和误用,如"阉割"、"前俄狄浦斯期一俄狄浦斯期"、"生命连续体"、"石祖"抑或中国语境下的"阴阳",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