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4篇
  18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2004年1月14日<健康报>报道,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十二条<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这是继1998年卫生部颁布<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后,国家有关主管科研部门颁布的一个专项伦理指导原则.该文件首先指出了遵守国际国内的伦理准则与科学研究的顺利发展的一致性,明确禁止人的生殖性克隆,禁止人胚胎的研究超过14天,禁止将研究用胚胎植入人和其他动物生殖系统,禁止人的生殖细胞与其他物种生殖细胞的结合,禁止买卖人类配子、受精卵、胚胎和胎儿组织,强调贯彻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原则,保护隐私以及要求成立伦理委员会,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872.
走出半人时代--对知识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地理解知识的概念 ,没能摆正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近代以来盛行的科技理性主义进步观 ,片面夸大科技知识的作用 ,忽视道德的作用 ,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也导致了“半个人”的出现。要走出“半人时代”,必须正确认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73.
“控制自然”的观念及其社会效应是当代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核心论题。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不仅考察了“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还揭示了“控制自然”观念的本质及其同“控制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提出了通过社会变革和重新阐释“控制自然”的观念,使之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是实现“自然的解放”的关键。本文最后评述了莱斯对“控制自然”观念的考察中所蕴涵的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74.
李丹  于蕾蕾 《心理科学》2004,27(1):92-94
本研究采用AB两种问卷测查在职员工和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态度以及对白血病患者的情感反应,AB卷的差异主要在于:B卷中增加了骨髓移植和骨髓捐献的一些基本知识。研究结果显示,捐献骨髓的意向在AB卷、男女性、在校学生和在职员工等几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在捐献检测费意向上,A卷和B卷、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捐献骨髓和捐献检测费的各种原因中可以了解到骨髓捐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此外,人们在不同故事情境中所唤起的移情反应的程度是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幼儿和青少年主人公,人们的情感反应的程度更高些。  相似文献   
875.
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崔红  王登峰 《心理科学》2004,27(1):185-188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的信度、效度和常模。4000多名被试对由123个形容词组成的QZPAS的评定结果支持了中国人人格的“大七”模型,各因素有着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自-他评定的相关以及自我总体评定与量表分数间的相关表明QZPAS有良好的效标效度。本研究所提供的常模也为该量表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6.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77.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878.
伍麟 《心理学探新》2003,23(4):3-5,9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着的危机表明,其研究取向坚持的“人的形象”与“科学的形象”之间仍然具有张力及矛盾,僭越危机的目的在于将心理学的研究定位为真正是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作“人”,而不是物,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879.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880.
朱致国 《天风》2003,(9):10-11
一、活水(约4:1—18) 活水是神的恩赐。不是雅各井中的水。旧约圣经中象征神使生命繁茂,恩典充盈(结47:1—13)。新约圣经中预言神降临的时候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流出来,城内街道有一道生命水,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启22:1—2)。 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历史上就有怨仇的根源,主前7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