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583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534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学界关于《西铭》主旨的探讨争讼已久,以"理一分殊"说为主流观点."理一分殊"首现于杨时、程颐关于《西铭》主旨之争辩中,学界对此更多赞扬程颐而批评杨时未真正理解《西铭》意旨,对杨时真正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切缺乏深入考察与同情之理解.杨时与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主要表现在:杨时侧重于道德践履和工夫论层面考察分殊之维;程朱...  相似文献   
202.
203.
204.
在儒家学说上升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基于生产上的原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以及思考的深邃性,《论语》和《礼记》成为中华民族元典的代表,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其对于主体与客体隔阂消解的要义基于元典道德中的核心命题--"道德个人主义".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精髓的人文精神,在当下的继承、吸取过程中,应该追本溯源,进一步深化对"道德个人主义"价值的体认,加大对"个体人"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5.
王丽君  索涛  赵国祥 《心理学报》2020,52(10):1189-1198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到错误可引起错误后调整, 但是未意识到错误能否促使个体进行错误后调整尚存争议。本实验采用基于go/no-go范式的错误意识任务考察上述问题, 并根据被试对自己按键反应正误主观报告将no-go错误反应分为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行为结果发现, 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后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正确击中试次(正确go试次)后正确率; 但是, 意识到错误后试次反应时显著快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 未意识到错误后反应时显著慢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该结果表明两类错误均优化了错误后行为表现, 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加快, 未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减慢。进而, 时频分析发现意识到错误相较于未意识到错误诱发显著更强的alpha波能量。并且, 前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前已诱发alpha波, 后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反应后诱发alpha波。该结果表明意识到错误一直处于持续的注意监控中, 而未意识到错误是任务引起的暂时注意控制。因此, 本实验说明错误意识影响错误后调整, 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主动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而未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反应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相似文献   
206.
生活中, 个体会时时关注自己的行为结果并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在应激下个体能否有效地监控行为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依然未知。本研究招募了52名男性大学生被试, 将其随机分入应激组与控制组, 采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TSST)诱发个体的应激反应, 并结合错误意识任务(Error Awareness Task, EAT)探索个体急性应激下的错误监控与错误后调整过程。应激指标的结果显示应激组个体在应激任务后唾液皮质醇、心率、应激感知自我报告和负性情绪均显著高于控制组, 表明急性应激的诱发是成功的。行为结果显示应激组的错误意识正确率显著低于控制组, 错误意识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组; 进一步地, 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 并且应激组个体在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试次上正确率低于控制组。结果表明急性应激降低了个体对错误反应的监控水平, 即便在辨别出错误反应的情况下, 个体的行为监控与调节也更差。本研究说明急性应激会损伤行为监控系统, 导致个体的行为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7.
1818年《印中搜闻》上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称其发现清初《神仙通鉴》一书中有一篇耶稣传。该文虽是介绍,但引起在华外国人和欧美汉学家的密切关注。1839年郭实腊写了一篇全面评价《神仙通鉴》的书评,在该文中他强烈地批判中国宗教。同时郭氏还借助线性时间观念来重新排列和理解《神仙通鉴》中的故事,其阐释的背后有千禧年主义作为理论支撑。1849年斯皮尔则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寻早期基督教在东亚乃至在中国传播的痕迹,颇有牵强附会之处。这三个个案解释了1860年前传教士对中国宗教信仰和外来宗教本地化的看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8.
近代哲学家对《论语》倍加关注,康有为、谭嗣同也不例外。近代哲学家对《论语》的审视和解读既围绕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展开,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又受制于各自的哲学观、国学观和文化观,因而呈现出差异性。一方面,作为《论语》的近代视界,康有为、谭嗣同的《论语》观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两人对《论语》与孔子、曾子关系的认识呈现出明显分歧,对《论语》在孔学中地位的认定和对《论语》的评价相去甚远。康有为、谭嗣同秉持不同的范式解读《论语》,建构了不同形态的《论语》观。  相似文献   
209.
巩本栋  王冉 《孔子研究》2020,(3):136-146
旧题孙奭《孟子注疏》自北宋起即疑窦丛生,至清遂定为伪撰。其实,撰疏者虽未必是孙奭,却也并未作伪。作伪者,刊刻之书商也。《孟子注疏》是孟子升格运动背景下的产物,它的产生,应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与《论语》定为兼经之后,宋哲宗元祐之前。其单疏本的出现至迟在宋高宗绍兴中期,注疏合刊本则在宋宁宗嘉泰、开禧年间。《孟子注疏》之进入官方的经学体系,坊间书商与浙东茶盐司功不可没,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不断下渗的趋向。  相似文献   
210.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