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01.
哲学和科学一直在探索人体的奥秘,围绕身体的结构、身心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诞生了大量成果。藏传佛教的身体观不仅回答了身体观的基本问题,而且围绕身体的起源、身体的种类、身体与解脱的关系、身体的染净问题这几个独特方面,对人体的奥秘作出了详尽的回答。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都没有关于藏传佛教身体观的研究,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独特的人体生理学。  相似文献   
202.
北京西山八大处有"画像千佛塔遗址",赵朴初和陈垣考证,这是《辽史》记载的咸雍七年(1071)辽道宗置佛骨之"招仙浮图"。半个多世纪以来,此观点为史学界奉为圭臬。以画像千佛塔遗址及其发现的"露盘"、"牙匣"等文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辽金时代舍利崇拜、供养和瘗藏方式,对"招仙"其地和"善慧"其人作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画像千佛塔"并非"招仙浮图","招仙"不在燕京;"露盘"不是塔刹上的相轮;藏置"牙匣"者,乃金朝初年来自五台山的善慧大师。  相似文献   
203.
《庄子》一书对空间问题的探索深入而精到,不仅阐述了空间的无限广大、无限深远以及空间关系的相对性如大小、远近、精粗、内外,还揭示了由于受到种囿、境囿、时囿以及知囿、物囿与俗囿等的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极其有限。唯有通过"恬知相养""安时处顺""不缘外物""静观得道"等方式解囿,方能体会到崭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4.
采用自然分类法考察中国台湾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和非宗教信徒的基本颜色词分类,并做多维标度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宗教对信徒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台湾三大宗教信徒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信徒的基本颜色词分类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共性反映了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影响,差异反映了宗教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颜色通过意象式传播方式影响信徒的颜色认知,支持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205.
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医学与哲学》走过了 2 0年的历程。作为理论医学研究的一块处女地 ,她从诞生那天起 ,不仅受到了医学界和哲学界的欢迎、关爱和培育 ,而且在推动医学与哲学的理论研究方面 ,在促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 ,在帮助诸多新兴交叉学科的成长方面 ,在培养新一辈医学哲学理论研究人才方面 ,在提高广大医学工作者的理论思维方面 ,等等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在我国众多的理论刊物中独树一帜 ,以其“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供方法、促进发展”的办刊宗旨 ,享誉国内外思想…  相似文献   
206.
在宋明儒学中 ,“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 :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 ,一是指境界上的“虚而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 ,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 ,但均未能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 ,而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 ,非称理而谈。因而 ,也就不能据此否认其有无善无恶思想  相似文献   
207.
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五行》首先对“五行”一词进行了更内在的分析与理解,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形于内则谓之德之行,未形于内则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德,天道也;善,人道也。二者所适用的范围与所成就的境界是不同的。而如何为善,如何成德,如何集大成以成君子?简书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是与心之用紧密不可分的。所以为善成德,乃在于涵摄四行、五行之心自体的和乐一同。这也就是所谓“为一”、“慎独”的工夫。君子成己亦成人,涵德兼善而集其大成。此外,《五行》还比较突出了圣智的全体作用,认为是仁义礼乐之本源。  相似文献   
208.
本文把俄罗斯个性心理学的新近发展与动向概括为六个方面1)转向现实中个性的研究;2)由重视方法论转向问题化研究;3)个性类型学的研究;4)越来越重视个性积极性的研究;5)转向交往和发展中个性的研究;6)主体研究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9.
人们对善恶问题的理解 ,由于视角、文化以及语言的不同 ,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善恶概念的界定和梳理 ,指出善恶问题是道德生活的主题。文章明确阐明了善恶问题在道德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指出应该特别关注人类的道德实践 ,并对善恶问题作出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210.
康德的人生哲学是其思辨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对康德人生哲学的系统考察 ,认为康德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是纯粹理性及其设定的双重自我 ;康德的实践理性在其人生哲学的研究中必然处于优先的位置 ;康德人生哲学最后必然在实践理性的至高境界——“至善”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