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3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家庭自由游戏和智力任务游戏中母亲对孩子的态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家庭观察的方法,考察了61名3—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中,其母亲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结果发现:(1)母亲在2种类型的游戏中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可以从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性(高控、低控)、温暖性(接受和拒绝)、言语交流和参与性4个维度做出评价。(2)当儿童的游戏从自由游戏转为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时,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直接要求、提问等高控行为增多,互相商量等低控行为减少;对孩子的拒绝行为和态度增强,而肯定、爱抚、积极情绪等接受行为减少;与孩子的言语交流和参与行为减少。(3)在上述2种游戏情境中,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表现出个别差异,在自由游戏情境中,42.6%的母亲为宽松型,32.8%的母亲为温暖型,24.6%的母亲为交流型。在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中,54%的母亲为宽松型,23%的母亲为低控型,23%的母亲为高控型。 相似文献
92.
以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对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其捐款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2)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同情反应,进而增强其捐款意愿。 相似文献
93.
采用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 探讨网络成瘾倾向者在视觉工作记忆引导下的注意捕获。实验1考察了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分心刺激的性质对网络成瘾倾向者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实验2通过控制匹配试验出现的概率来诱发不同的抑制动机, 探讨多分心刺激视场中两种抑制动机下网络成瘾倾向者的注意表现。结果发现:(1)无论在单一分心刺激还是多分心刺激视场中, 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目标搜索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正常组被试, 且两组的搜索正确率没有差异。(2)在单一分心刺激视场中, 无论是与工作记忆项目匹配还是不匹配的分心刺激都会捕获正常组被试的注意, 但不会捕获网络成瘾倾向被试的注意。(3)在多分心刺激视场中, 当抑制动机水平较低时, 两组被试均对匹配分心物产生注意捕获效应, 且网络成瘾倾向被试受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小于正常组被试; 当抑制动机较高时, 两组被试均对匹配分心物产生注意抑制效应, 且没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面对非网络相关视觉刺激时, 网络成瘾倾向者受工作记忆引导的注意捕获效应小于正常组, 并表现出了知觉加工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94.
95.
本研究使用修订后的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中学生群体进行了测查,并采用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学生完美主义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指向自我完美主义上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期望完美主义,指向他人完美主义得分最低。(2)中学生的亲社会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利他的、情绪的、紧急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3)指向自我完美主义与六类亲社会倾向都正相关,但指向他人完美主义、社会期望完美主义仅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正相关。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看,典型变量所代表的亲社会倾向主要是利他的、依从的、公开的亲社会倾向,而这些亲社会倾向主要由指向自我完美主义、指向他人完美主义来解释。(4)回归分析发现,除去年级、性别、学校类型的作用外,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对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紧急的等六类亲社会倾向的解释力分别为2.6%、2.8%、7.2%、7.4%、7.0%、5.0%。 相似文献
96.
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中国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15年来收获如下:在理论方面:1.超常与常态儿童在不同的认知方面差异的显著性,认知构成的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均有不同。2.超常儿童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具有明显特点,但发展不平衡,表现为3种类型;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相关密切。3.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可概括为4种类型。4.超常儿童心理成分不限于高智力、创造力,还包括良好发展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在应用方面:研究结果在鉴别和教育超常儿童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97.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复杂 ,既有一般性因素 ,更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有因素。本文通过对这些特有因素的深入分析 ,指出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的非市场化倾向是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 ,而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又加大了风险 ,因此 ,只有消除这种非市场化倾向 ,健全相关法律机制 ,才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8.
全球老龄化浪潮正在来临,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年龄差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第六次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集,运用39887个全球成年样本对全球人口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年龄差异进行检验,并探究年龄通过共情关怀和人际信任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年龄显著正向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共情关怀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人际信任在年龄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考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年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
问题解决活动中的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固执地沿用熟悉方案、忽略其他方案的反应倾向。它可能源于人们已经掌握的陈述性知识,也可能源于程序性知识,两类不同来源的心理定势的发生条件和影响效果都不尽相同。然而,过往的研究都没有做出严格区分。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描述心理定势现象,解释心理定势是怎么发生的,分析心理定势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会对心理与行为活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评述两种来源的心理定势的认知神经机制,指出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0.
在3个月的时间内对425名大学新生进行3次追踪测量,以考察时间管理倾向、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之间的因果顺序和发展变化趋势。结果发现:(1)大学新生的无聊倾向与时间管理倾向呈同时性和继时性的负相关,并与手机依赖水平呈同时性和继时性的正相关。(2)T1和T2的无聊倾向分别正向预测T2和T3的手机依赖,并分别负向预测T2和T3的时间管理倾向;T1的时间管理倾向负向预测T2的无聊倾向;T2的手机依赖正向预测T3的无聊倾向。结论:无聊倾向分别与手机依赖、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相互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