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现代哲学》2020,(1):1-10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或发生的一切都是物质的,可以用纯粹自然的术语来描述和理解,不必求助于神圣创造者或非物质的心灵。这种哲学是自然科学方法的基础。但恩格斯强调,将这种一般的哲学观与特定思想家在特定时期提出的特定形式区别开来是重要的。唯物主义往往作为狭隘的、机械论的和还原论的哲学出现,恩格斯称这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为"机械"唯物主义,如今它通常被冠以"物理主义"之名。在恩格斯看来,这并非唯物主义的唯一形式。恩格斯致力于发展一种非机械论的、非还原性的哲学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是原创性的,并且具有重要的当代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2.
在受到鲁迅的决定性影响之前,竹内好也相信“大东亚战争改写了世界史”,这时他的“大东亚理念”是“作为欧洲近代的超克者的大东亚”。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京都学派和日本的浪漫派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决定性的不同。在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他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意义,通过痛切的反省而从“大东亚”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战后他整理“虚妄的遗产”而提出了新的亚洲观。  相似文献   
123.
张明 《哲学研究》2022,(5):15-25+128
以大历史观为指导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起源,可以有效回应西方社会关于中国道路是实用主义选择的误读,进而超越中国道路在形成史问题上的时间相对有限性,从更加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更加宽阔的理论视野出发,把握中国道路历史必然性背后的逻辑必然性。一者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接续发展的大历史出发,有助于厘清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根基与文明基因,集中展现“走自己的路”是由中华文明内在特质决定的必然选择;二者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辛求索的大历史出发,有助于澄明中国道路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深入把握中国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本质性关联;三者从人类现代化探索的大历史出发,有助于彰显中国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正>(2015年4月15日)《任继愈文集》(十卷本)的出版,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中国无神论学会的杜继文、李申、习五一先生等也积极地投入了文集的编辑工作,花费了不少心血。《文集》的出版,也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的理事和学者们翘首以盼的一件盛事。任继愈先生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创会理事长,从1978年学会成立一直到他2009年逝世,可以说  相似文献   
125.
<正>一、什么是无神论?什么是科学无神论?什么是马克思无神论?本书的回答是,无神论是揭示鬼神并不存在的理论。反过来说,只要是揭示鬼神并不存在的理论,都是无神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所有的无神论,在揭示鬼神不存在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创造或维护着一种新的鬼神理论。所以,它们又是新的有神论。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历史上新出现的有神论,往往同时又是否定旧的有神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6.
张一兵 《学海》2008,19(1):38-44
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文章,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思>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的很大提高,也能看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7.
林雅华 《世界哲学》2016,(4):117-126,161
魏玛时期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价值信仰层面的空虚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何突破时代困境,重寻意义,成为了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中,克拉考尔逐渐摆脱了文化弥赛亚主义,将目光转向唯物主义,构建出了一套以"去神话化"为核心概念的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理性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克拉考尔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抽象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而采取了直面现实、返归具体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展开了对魏玛时代大众文化"表面现象"的分析,开辟了文化研究与文化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8.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包括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者旗号的研究者竟然在如下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产生了怀疑:其一,马克思究竟是不是唯物主义者?其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不是与宗教目的论相对立的?他们千方百计地在"制造"一个不信奉唯物主义、其理论与宗教目的论相容的马克思。本文借助于J.B.福斯特的研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或者说,在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进行了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29.
阿尔都塞晚期以“偶然相遇”的方式对唯物主义作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理解,这一思想转变集中体现在他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判断之中。一方面,阿尔都塞对精神分析中的结构主义要素进行了批判,并从“偶然性”出发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特质。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推进了“相遇的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由精神分析所体现和催化的“偶然的唯物主义”意味着对以意识哲学为代表的同一性学说的深度反思和批判,“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则加深了对客观现实性的聚焦和关切。总体而言,阿尔都塞基于精神分析学对“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探讨,既构成了西方当代唯物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同时呈现出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0.
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实证科学还是哲学,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规律的描述,涉及到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以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的哲学性质。由于争论的需要而使某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处理,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