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古代崇奉道教的著名帝王,崇道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道教经书的编纂、缮写和颁布。唐代道教经书总集《一切道经》的编纂和缮写,是唐玄宗对道教经书发展的重要贡献。崇奉道教道经、宣扬老子为远祖,是李唐王朝基本的文化策略之一,从根本上讲是为巩固统治基础服务的。这也使以《一切道经》为标志的道教写本经书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敦煌道教写经,为我们研究唐玄宗与道教写本经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心平无险路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把宰相宋臻找来,交待他一件私事。 玄宗的才情高,孩子也多,给王子起名字,给公主起邑号也颇费脑筋,就把这事托付给了宋臻,让他各取30个备用,临了,他又特别嘱咐说:“你在这30个之中,单给我想一个漂亮的名字和一个漂亮的邑号,要与众不同才好。”原来此时他正宠爱武惠妃,心里非常喜爱和她生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  相似文献   
13.
闲情画趣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清淡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濯清流以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含英咀华,识度闲放,忘情于珍猎之抱,畅志于清况之乡。中国文人闲中求乐,志趣高雅,自古以来,久已文明。弹琴赋诗,对弈良宵,痴迷书画,谈玄论道,无一不是文人津津乐道的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道经和史籍指出,佛道二教常用的法器木鱼最初使用于道观,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此前,衢州或江表道观已使用石鱼来召集道徒和诵经。但道观使用鱼形器物却渊源于汉晋。道观行用木鱼的风气与唐玄宗的喜好有关,此后,佛教寺院也渐染此风,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释道相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一、《通微道诀》的出现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但在治理国家和对外关系方面很有作为,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威震四方的开元之治,而且在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方面颇有建树,迎来了古代时期中国文化的难得的开放、多元与昌盛局面。他虽然实行的是兼容并  相似文献   
16.
刘增光 《孔子研究》2023,(2):96-108+159
《孝经注疏》在唐代有着经典的地位,注、疏一体,共同构成了一部颁行天下的政治教科书。唐玄宗以至高无上的圣王姿态为《孝经》作注,因而《孝经注疏》也就体现出不同于儒者或经学家注疏的思想特色:一是引儒归道,尊道德而抑仁礼。玄宗《孝经序》与元行冲疏看似遵从郑玄,实则以道家无为改易儒家德礼之治,参照以玄宗《道德经》注疏即一目了然。二是摆落古礼,删削《孝经》所含公天下的政治精神。《孝经注疏》刻意排除旧注,对最能体现以孝治天下的三老五更之制弃而不言,体现出鲜明的尊君意识。三是强化尊君,从德礼之治滑落为律法之治。《孝经注疏》隐没《孝经》中作为行孝最高境界的“立身行道”之义,以遵守现世礼法为孝,强调“以顺移忠”的忠君之义。有鉴于此,宋世理学蔚兴,转而强调《大学》“修身”之义,于此可窥唐宋思想转折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朵云 《法音》2000,(1):55-56
座落在漳州市南郊九龙江畔丹霞山麓的南山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时太子太傅陈邕舍宅为寺,其女金花在此出家。寺初名延福报劬院,延请云岭常公为开山祖师,继席者为桂琛、文益等。唐末寺渐趋衰微。至宋开宝元年(968),陈邕后裔陈文 重修,改名报劬院,后又称崇福寺,延请禅宗青原系义存的三传弟子、玄沙师备的再传弟子玄应禅师任住持,寺宇规模愈加扩大,僧众多时达1500余人,有“闽南佛国”之称。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玄应禅师法嗣继任住持。随后百年,因水火之灾,寺宇破损不堪。至绍兴八年(1…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文为主,杂采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及唐玄宗<御疏>等,非唐玄宗所撰;认为是五代后蜀乔讽所编<道德经疏义节解>原书.  相似文献   
20.
李筌 ,号达观子 ,新旧《唐书》俱不载其身世 ,大约为唐玄宗(712 - 76 3年 )时人。按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卷首进书表 ,末署有“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臣李筌上表” ,推知筌在天宝二年 (74 3年 )尚为布衣。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提“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后为邓州刺史” ,此说与曾《集仙传》所载之筌“仕至荆南节度副史、仙州剌史”① 略有差异。又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谓“筌上元 (76 0 -76 1年 )中自表” ,故知筌在肃宗年间尚任官职。此后筌之行踪 ,史载语焉不详 ,如杜光庭《神仙感遇传》谓筌“时为李林甫所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